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失败来得太快,实在承受不来。
建文帝毫无意外的吐血了。
吐完了,擦擦嘴角开始反思,他实在想不明白,燕王果真如此厉害?自己快把家底掏空了都打不过他。
三十万不行就五十万,五十万没了就六十万,军队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何却败得越来越快?
耿炳文不擅长进攻,好歹守住了真定城。李景隆是个草包,他就派出平安,召回俞通渊,洪武朝留下的大将,但凡能数得上的一个不落,全部派出去,怎么还是打了败仗?
如果没有单独召见徐辉祖,命他带领几万人为大军殿后,恐怕此时燕王已经打进了山东。
六十万大军,砸进水里也能听个响吧?结果不只响没听到,水花都没溅起来。
建文帝越想越是气闷,越想越是不甘。不甘中渐渐升起了一股惶然,他突然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局势必定会被扭转,一旦让燕王占据了战场上优势,还有谁能挡住他?
自己是天下正统又如何?自己是太-祖高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又能怎样?
晋恭王虽然薨了,他儿子还活得好好的。燕王敢明目张胆的说他亲娘是孝慈高皇后,又到处散布流言,说什么太--祖-高皇帝万分喜欢他,曾想把皇位传给他,顺便往自己身上一瓢一瓢的泼脏水,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是朱棣不敢干的?
靖难清君侧?XX的就是造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建文帝气怒已极,挥手扫落案上的奏疏,毛笔和砚台砸落在地,墨汁飞溅,金黄色的常服衣摆染上一片乌黑。
暖阁内伺候的宦官全都跪伏在地,门外的的宫人纷纷垂头,脸色发白,不敢发出丁点声音。
虽然挂着仁厚慈爱的牌子,可对宫中的宦官,建文帝难得给一个笑脸,一旦发脾气,承受怒火的往往却是他们
内侍监太监王景弘候在暖阁外,小心听着室内的动静,一身庶人服的黄子澄和齐泰跟在他的身后,正在犹豫,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不该这个时候进去。
虽说能见皇帝一面不容易,但遇上皇帝气不顺,却不是讨官位的好时机。
两人互相看看,叹息一声,官复原职的希望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失意的不只是齐泰和黄子澄,还有不久前通过殿试的新科进士们。
作为职场新鲜人,众人正满怀激-情,期待着大展身手,结果倒霉催的,殿试后竟遇上了日食!
钦天监监正一句“凶兆,不吉”,他们就被彻底被打入了冷宫。
年纪轻的还能申请到国子监中继续深造,年纪大的就没那么好的运气。苦读多年,为的就是鱼跃龙门,封官拜相,不想龙门跃过了,却没鼓乐齐鸣金光灿烂,好处更是没得到,反而噗通一声又掉进了水里,摔得不轻。
想上岸?继续艰苦奋斗吧。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把多少对手落在身后,踹到桥底,他们容易吗?
等着选官?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想走一下关系,申请做个庶吉士?座师摇摇手指,那是洪武年间的老规矩,复兴周礼的建文帝早已表示,打破传统,不予采用。
建文帝重视读书人不假,无奈燕王蹦跶得太欢,着实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这些新进人才。
比起其他人,一甲三位倒是待遇好点,终归是建文帝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总要照顾一下。马上官授六部是不可能的,洪武年间的太学生才有这个待遇。但也不能待遇太差,建文帝干脆大笔一挥,从状元到探花并授翰林修撰,分到方孝孺手下,共同研究周礼,一起修书去吧。
建文帝在位期间,只举办了这一次殿试,钦点状元胡靖,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饱学之人,文章一流,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张口就来。
燕王造反期间,这几位都没少骂其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状元胡靖还曾在殿试文章中痛斥燕王,获得了建文帝的额外嘉奖,将原本该给王艮的第一名给了他,成为了名留史书的一次“暗-箱-操-作”。
后来的史实却证明,这次暗-箱-操-作很不成功,就算以貌取人,建文帝也比不上他的祖父。
燕王进南京,江山易主时,建文帝看好的人才,百分之九十以上跳槽再就业,没有一点心理压力,倒是被他嫌弃相貌的王艮以身殉国,为国尽忠,其志可嘉。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就算有,对建文帝也是毫无用处。
胡广,李贯,解缙,杨荣,哪个不是建文帝提拔的?没等这些人在朱允炆手下发光发热,就被朱棣摘了桃子。
对侄子,朱棣一向不怎么客气,人才抢了,皇位更不能放过。
建文帝还能怎么办?到地下找朱元璋告状,说他被叔叔一脚从皇位上踹下来?
可行-性-为零。
值得一提的是,建文二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部来自江西,并出自同一里中。永乐二年,同样是来自江西的举子包揽了科举考试的前七名。
江西学子们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什么叫学霸?这就是!
可再是学霸,不得朝廷重用也没法出头。
所以,胡靖三人必须在翰林修撰的位置上专心修书,其余进士们也得继续熬着。等到燕王打进南京,他们就可以殉国的殉国,升官的升官,回家的回家,开始书写他们在历史中的另一段人生。
建文二年的进士,在永乐帝登基后,前缀被改为洪武三十三年。直到明朝官方承认建文帝在位的合法性,又得再改一次。
这样奇特的经历,在大明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
朝中大臣得知六十万朝廷大军被燕军打败的消息,私下里议论纷纷,各自起了打算。但在早朝之上,奉天殿中,却有志一同的装起了鹌鹑。
建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群鹌鹑,吸气,呼气,再吸气,好悬没把牙给咬碎了。
这就是朝廷大臣,这就是国之栋梁,朕之股肱!
去他XX!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良策?没有。
“真没有?”
真没有。
满朝文武一问三不知,头摇得像拨浪鼓。誓要把鹌鹑精神发挥到底。
建文帝无言,心头顿时涌上一股悲哀。
常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自认不是失道昏君,不久前还减少了江、浙的田赋。当时,这些大臣各个对他歌功颂德,甚至以尧舜相比。
如今呢?
建文帝猛地攥紧了拳头,狠狠砸在龙椅之上。一声闷响,满朝文武头垂得更低,反应快的立刻伏地高呼,“陛下息怒,保重龙体!”
一边高呼,一边痛哭,泪如雨下。
“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臣有罪!”
此举给了其他人灵感,纷纷跪地请罪,武臣还顾虑着面子,文臣却不管那一套,扯开嗓子一阵嚎啕。
问策?哭。
问罪?继续哭。
哭成这样,无论皇帝想做什么,全都没门。
建文帝气得脸色铁青,大臣们哭得更加起劲。
殿外执勤的金吾卫和大汉将军面面相觑,之前还好好的,这怎么又哭上了?
哭到最后,几名年老的文官竟当殿乞骸骨,口称无能,只求罢官归乡。
“臣无能,臣……”
哭着哭着,吏部左侍郎昏了,户部右侍郎倒了,礼部尚书口吐白沫,到后来,竟然连武官行列都有人摇摇欲坠,彪形大汉照样梨花带雨,弱柳扶风。
建文帝牙咬碎了,肝开始疼。
当真很想抄起一块板砖把这群混账统统拍死,壮得像头熊,还晕?!他才想晕!
早朝变成了一场闹剧,奉天殿险些成了菜市场。
退朝时,文武大臣都顶着一双核桃眼,脚下却走得飞快,生怕慢一步再被皇帝召见。
回到暖阁,建文帝气得摔杯子掀桌,立即召见齐泰黄子澄。比起满朝的鹌鹑,这两人至少还能说几句实在话,出几个主意。哪怕主意不靠谱,至少也是个安慰。
证明,他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登基不到两年,朱允炆已是身心俱疲。他从没想过做皇帝竟然会这么累。还有比这更折磨人的职业吗?有吗?
南京城里的建文帝在唉声叹气,回到北平的燕王却是满-面-春-风。
北平城门大开,世子朱高炽领城内文武亲自出迎。燕王和朱高煦先后下马,先是一番父子情深兄弟孝悌,然后众人高呼王爷雄壮,殿下千岁,得胜之师威武入城。
由于俘虏的南军数量过多,无法全部进城,燕山后卫奉命在城外扎营,以防夜间有变。
燕王始终惦记着沈瑄肩上的伤,派来王府良医为他诊治,并言,可将扎营一事暂时交由卫中同知佥事处理,随他回王府养伤。
“谢王爷关怀,瑄并无大碍。”
谢过燕王好意,沈瑄坚持随部下一同留在城外。
燕王无法,只得吩咐他好生休息,待安置好这些南军,便-拔-营入城。
大帐中,沈瑄敞衣而坐。
刘大夫治箭伤的手法十分高明,无奈沈瑄带伤上阵,又和平安这样的猛人一场恶战,战后又不得休息,连日赶路,风吹雨淋,伤口周围红肿,已有了发炎的迹象。
若不是解下盔甲敞开外衣,孟清和压根想不到沈瑄的伤势会... -->>
失败来得太快,实在承受不来。
建文帝毫无意外的吐血了。
吐完了,擦擦嘴角开始反思,他实在想不明白,燕王果真如此厉害?自己快把家底掏空了都打不过他。
三十万不行就五十万,五十万没了就六十万,军队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何却败得越来越快?
耿炳文不擅长进攻,好歹守住了真定城。李景隆是个草包,他就派出平安,召回俞通渊,洪武朝留下的大将,但凡能数得上的一个不落,全部派出去,怎么还是打了败仗?
如果没有单独召见徐辉祖,命他带领几万人为大军殿后,恐怕此时燕王已经打进了山东。
六十万大军,砸进水里也能听个响吧?结果不只响没听到,水花都没溅起来。
建文帝越想越是气闷,越想越是不甘。不甘中渐渐升起了一股惶然,他突然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局势必定会被扭转,一旦让燕王占据了战场上优势,还有谁能挡住他?
自己是天下正统又如何?自己是太-祖高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又能怎样?
晋恭王虽然薨了,他儿子还活得好好的。燕王敢明目张胆的说他亲娘是孝慈高皇后,又到处散布流言,说什么太--祖-高皇帝万分喜欢他,曾想把皇位传给他,顺便往自己身上一瓢一瓢的泼脏水,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是朱棣不敢干的?
靖难清君侧?XX的就是造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建文帝气怒已极,挥手扫落案上的奏疏,毛笔和砚台砸落在地,墨汁飞溅,金黄色的常服衣摆染上一片乌黑。
暖阁内伺候的宦官全都跪伏在地,门外的的宫人纷纷垂头,脸色发白,不敢发出丁点声音。
虽然挂着仁厚慈爱的牌子,可对宫中的宦官,建文帝难得给一个笑脸,一旦发脾气,承受怒火的往往却是他们
内侍监太监王景弘候在暖阁外,小心听着室内的动静,一身庶人服的黄子澄和齐泰跟在他的身后,正在犹豫,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不该这个时候进去。
虽说能见皇帝一面不容易,但遇上皇帝气不顺,却不是讨官位的好时机。
两人互相看看,叹息一声,官复原职的希望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失意的不只是齐泰和黄子澄,还有不久前通过殿试的新科进士们。
作为职场新鲜人,众人正满怀激-情,期待着大展身手,结果倒霉催的,殿试后竟遇上了日食!
钦天监监正一句“凶兆,不吉”,他们就被彻底被打入了冷宫。
年纪轻的还能申请到国子监中继续深造,年纪大的就没那么好的运气。苦读多年,为的就是鱼跃龙门,封官拜相,不想龙门跃过了,却没鼓乐齐鸣金光灿烂,好处更是没得到,反而噗通一声又掉进了水里,摔得不轻。
想上岸?继续艰苦奋斗吧。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把多少对手落在身后,踹到桥底,他们容易吗?
等着选官?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想走一下关系,申请做个庶吉士?座师摇摇手指,那是洪武年间的老规矩,复兴周礼的建文帝早已表示,打破传统,不予采用。
建文帝重视读书人不假,无奈燕王蹦跶得太欢,着实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这些新进人才。
比起其他人,一甲三位倒是待遇好点,终归是建文帝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总要照顾一下。马上官授六部是不可能的,洪武年间的太学生才有这个待遇。但也不能待遇太差,建文帝干脆大笔一挥,从状元到探花并授翰林修撰,分到方孝孺手下,共同研究周礼,一起修书去吧。
建文帝在位期间,只举办了这一次殿试,钦点状元胡靖,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饱学之人,文章一流,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张口就来。
燕王造反期间,这几位都没少骂其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状元胡靖还曾在殿试文章中痛斥燕王,获得了建文帝的额外嘉奖,将原本该给王艮的第一名给了他,成为了名留史书的一次“暗-箱-操-作”。
后来的史实却证明,这次暗-箱-操-作很不成功,就算以貌取人,建文帝也比不上他的祖父。
燕王进南京,江山易主时,建文帝看好的人才,百分之九十以上跳槽再就业,没有一点心理压力,倒是被他嫌弃相貌的王艮以身殉国,为国尽忠,其志可嘉。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就算有,对建文帝也是毫无用处。
胡广,李贯,解缙,杨荣,哪个不是建文帝提拔的?没等这些人在朱允炆手下发光发热,就被朱棣摘了桃子。
对侄子,朱棣一向不怎么客气,人才抢了,皇位更不能放过。
建文帝还能怎么办?到地下找朱元璋告状,说他被叔叔一脚从皇位上踹下来?
可行-性-为零。
值得一提的是,建文二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部来自江西,并出自同一里中。永乐二年,同样是来自江西的举子包揽了科举考试的前七名。
江西学子们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什么叫学霸?这就是!
可再是学霸,不得朝廷重用也没法出头。
所以,胡靖三人必须在翰林修撰的位置上专心修书,其余进士们也得继续熬着。等到燕王打进南京,他们就可以殉国的殉国,升官的升官,回家的回家,开始书写他们在历史中的另一段人生。
建文二年的进士,在永乐帝登基后,前缀被改为洪武三十三年。直到明朝官方承认建文帝在位的合法性,又得再改一次。
这样奇特的经历,在大明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
朝中大臣得知六十万朝廷大军被燕军打败的消息,私下里议论纷纷,各自起了打算。但在早朝之上,奉天殿中,却有志一同的装起了鹌鹑。
建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群鹌鹑,吸气,呼气,再吸气,好悬没把牙给咬碎了。
这就是朝廷大臣,这就是国之栋梁,朕之股肱!
去他XX!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良策?没有。
“真没有?”
真没有。
满朝文武一问三不知,头摇得像拨浪鼓。誓要把鹌鹑精神发挥到底。
建文帝无言,心头顿时涌上一股悲哀。
常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自认不是失道昏君,不久前还减少了江、浙的田赋。当时,这些大臣各个对他歌功颂德,甚至以尧舜相比。
如今呢?
建文帝猛地攥紧了拳头,狠狠砸在龙椅之上。一声闷响,满朝文武头垂得更低,反应快的立刻伏地高呼,“陛下息怒,保重龙体!”
一边高呼,一边痛哭,泪如雨下。
“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臣有罪!”
此举给了其他人灵感,纷纷跪地请罪,武臣还顾虑着面子,文臣却不管那一套,扯开嗓子一阵嚎啕。
问策?哭。
问罪?继续哭。
哭成这样,无论皇帝想做什么,全都没门。
建文帝气得脸色铁青,大臣们哭得更加起劲。
殿外执勤的金吾卫和大汉将军面面相觑,之前还好好的,这怎么又哭上了?
哭到最后,几名年老的文官竟当殿乞骸骨,口称无能,只求罢官归乡。
“臣无能,臣……”
哭着哭着,吏部左侍郎昏了,户部右侍郎倒了,礼部尚书口吐白沫,到后来,竟然连武官行列都有人摇摇欲坠,彪形大汉照样梨花带雨,弱柳扶风。
建文帝牙咬碎了,肝开始疼。
当真很想抄起一块板砖把这群混账统统拍死,壮得像头熊,还晕?!他才想晕!
早朝变成了一场闹剧,奉天殿险些成了菜市场。
退朝时,文武大臣都顶着一双核桃眼,脚下却走得飞快,生怕慢一步再被皇帝召见。
回到暖阁,建文帝气得摔杯子掀桌,立即召见齐泰黄子澄。比起满朝的鹌鹑,这两人至少还能说几句实在话,出几个主意。哪怕主意不靠谱,至少也是个安慰。
证明,他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登基不到两年,朱允炆已是身心俱疲。他从没想过做皇帝竟然会这么累。还有比这更折磨人的职业吗?有吗?
南京城里的建文帝在唉声叹气,回到北平的燕王却是满-面-春-风。
北平城门大开,世子朱高炽领城内文武亲自出迎。燕王和朱高煦先后下马,先是一番父子情深兄弟孝悌,然后众人高呼王爷雄壮,殿下千岁,得胜之师威武入城。
由于俘虏的南军数量过多,无法全部进城,燕山后卫奉命在城外扎营,以防夜间有变。
燕王始终惦记着沈瑄肩上的伤,派来王府良医为他诊治,并言,可将扎营一事暂时交由卫中同知佥事处理,随他回王府养伤。
“谢王爷关怀,瑄并无大碍。”
谢过燕王好意,沈瑄坚持随部下一同留在城外。
燕王无法,只得吩咐他好生休息,待安置好这些南军,便-拔-营入城。
大帐中,沈瑄敞衣而坐。
刘大夫治箭伤的手法十分高明,无奈沈瑄带伤上阵,又和平安这样的猛人一场恶战,战后又不得休息,连日赶路,风吹雨淋,伤口周围红肿,已有了发炎的迹象。
若不是解下盔甲敞开外衣,孟清和压根想不到沈瑄的伤势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