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文心雕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枢纽”的五篇文章谈的都是关乎全书的关键性问题,其实是刘勰的文学创作原理,是任何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辩骚之所以放在“文之枢纽”是因为刘勰依据离骚、依据屈原的作品、依据楚辞提出了他有关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继承与创新,而离骚是将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继承与创新是离骚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特出于文坛、诗坛之因,尤其是它大胆奇特的创新更是刘勰推崇、赞美之处。“继承与创新”是刘勰文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也是自古至今一切文章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刘勰在“文之枢纽”部分提出的这一原则统摄着后面诸部分。“论文叙笔”所谈论的每一种文体的产生、发展、演变都离不开继承与创新;“剖情析彩”所谈论的每一种创作手法也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而且在这一部分有通变一文,专门谈论继承与创新的相关问题;文学批评也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甚至在序志一文说明自己写作文心雕龙的意图、目的时也没有离开继承与创新。因为刘勰认为“继承与创新”是“文之枢纽”而离骚是“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必须把辩骚放在“文之枢纽”部分,借离骚及楚辞具体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与创新”怎样“继承与创新”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好处。
正如刘勰在辩骚中所言:“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我们就结合辩骚、序志及其它相关篇章,运用刘勰作品中的语言探究他把辩骚放在“文之枢纽”部分的意图。
对离骚历来褒贬不一:“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之所以出现这些“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的评价,标准就是合不合经典。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这是看到离骚继承经典的一面并给予肯定。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弄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猖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这是看到离骚不合经典的一面并给予否定。
而刘勰既看到离骚继承的一面也看到离骚创新的一面,既肯定离骚继承经典的一面也肯定离骚创新的一面并给予高度评价:“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他尤其推崇屈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面,给屈原及其作品高度评价:“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那么怎样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呢?那就是既继承又创新:“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通变)“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辩骚)
创新会有什么好处呢?“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就能写出“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通变)的颖脱之文。
刘勰还在其它文章中多次谈到有关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辩骚辩明有关离骚历来争议的问题,表明刘勰的态度并以离骚为例,具体形象地提出他“继承与创新”的创作原则;序志中“变乎骚”再次强调离骚最大的特点是“变”即创新;通变一篇专述有关“通”(继承)与“变”(创新)的问题。这样不厌其烦的目的何在?
辩骚、通变、序志及其它文章中的相关谈论足以证明“继承与创新”是刘勰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他把辩骚放在“文之枢纽”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二、辩骚不能归在“论文叙笔”部分
序志中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为在“论文叙笔”部分,对于每种文体,都追溯它的起源,叙述它的演变,说明体裁名称的意义,并举几篇代表作品加以评论,从阐述写作道理中总结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而且,在“论文叙笔”部分论述每一种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四个方面,而辩骚一文中这四个方面都具备吗?
就以“释名以章义”为例,在“论文叙笔”部分论述每一种文体的写作必须说明体裁名称的意义:“诗者,持也”(明诗)“说者,悦也”“论者,伦也”(论说)“史者,使也”(史传)“碑者,埤也”(诔碑)“赞者,明也,助也”(颂赞)“启者,开也”(奏启)“移者,易也”(檄移)“戒者,慎也”“教者,效也”(诏策)在“论文叙笔”的每一篇文章里“释名以章义”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辩骚一文中,根本就没有解释“离骚”为何意,而“离骚”的意义又是各家在谈到离骚时必须谈论的问题,可喜欢“释名以章义”的刘勰却在辩骚中对这一大家都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只字未提,为什么?因为刘翁辩骚之意不在“论文叙笔”而在“文之枢纽”因为刘勰要用辩骚谈枢纽之一----“继承与创新”而不是为了“论文叙笔”谈论文体“骚”及楚辞的。这是辩骚不能归在“论文叙笔”部分的理由之一。
退一步来说,如果把辩骚归在“论文叙笔”部分,辩骚也不应该是“论文叙笔”的第一篇,最多也只能放在第二篇。就产生的时间而言,诗经先于离骚;就成就与影响而言,诗经高于离骚。离骚在文学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它是承上之诗经而启下的,如果把辩骚归在“论文叙笔”部分,辩骚应该在明诗之后的,怎么能成为“论文叙笔”的第一篇呢?这于情于理都解释不通啊。这是辩骚不能归在“论文叙笔”部分的理由之二。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在序志中已经很明确写出了“文之枢纽”包括哪五篇文章及其理由。辩骚是“文之枢纽”的一部分,理由是“变乎骚”刘勰就是看重离骚“变”的特点,而“变”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之一,是刘勰文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前人或他人的作品?应该如何解决我们阅读时产生的疑难问题?最可行的方法是认真研读原文,在文中找答案,即所谓的“答在文中”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其实这些意图作者在文中早已交代得十分清楚,关键是我们是否认真研读原文了,我们是否明了了作者的苦心安排。
关于如何阅读文本,刘勰也已说得很清楚:“将核其论,必征言焉”可是,我们征其言来核其论了吗?没有。我们是用我们的想当然来强解释它不应该这样,它应该那样,但这还是刘勰的本意吗?这还是刘勰的思想吗?那只是强扭的瓜,不甜。
“圣人之情,见乎文辞”刘勰之情也见乎其文辞之中,我们用心体会了吗?
关于如何进行文学评论、如何进行文学鉴赏,刘勰在文心雕龙批评论专论知音中写得很清楚:“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我们是否披文以人情了呢?我们是否沿波讨源了呢?我们是否觇文辄见其心了呢?不,我们深废浅售了。
当我们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之后我们觇文明了了刘勰其心,明了了刘勰把辩骚归在“文之枢纽”的意图与原因是:“继承与创新”是离骚的特点“继承与创新”是文章写作的重要原则之一“继承与创新”是刘勰文论文心雕龙的枢纽之一。
很多研究者认为刘勰把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归入“文之枢纽”部分,是刘勰的宗经思想在作怪,正纬、辩骚两篇文章也是因为与经典有一定关系才要放在文之枢纽里,以此显示刘勰不能摆脱儒家宗经思想的束缚,显示刘勰的局限性。
其实这都是对刘勰的误解。刘勰写作文心雕龙不是为了宣扬儒家的宗经思想,而是为了文章写作。原道是探求自然之规律、探求写文之规律,做任何事都有规律可循,写文章也需要遵循规律而且也有规律可循。征圣是探求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及精神:“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为他们具有特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精妙的道理写成文章,以自己灵秀的气质构成文采,圣人虽成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衔华佩实”是圣人著作的突出优点。认为圣人的作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师乎圣”希望写作者能以圣人为师,学习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及精神,写出优秀的作品。宗经是探求经典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后世作者如果能学习经书的这些特点就能创作优秀之作:“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原道探求写文之规律,征圣探求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及精神,宗经是探求经典对后世创作的借鉴意义,正纬阐明他的创作原则“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辩骚阐明他的创作原则“继承与创新”这五篇文章作为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各自阐明了刘勰的五个创作原则:“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至此“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遵从规律,学习圣人,借鉴经典,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并创新,这五个方面是写作优秀作品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刘勰为了后世作者创作出优秀作品总结的创作原则“文之枢纽”乃至整部文心雕龙都是为了文章写作,而不是为了宗经宣经。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勰把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辩骚五篇文章归入文心雕龙“文之枢纽”部分不但不能显示他的局限性,反而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胆识。尤其是辩骚,一定要尊重刘勰的原意归在“文之枢纽”部分,因为在这一篇中刘勰提出了他文学理论的重要创作原则“继承与创新”
而且,刘勰不仅是这一创作原则的明确提出者,也是这一创作原则的坚定实施者,他的文心雕龙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出的一朵艳丽奇葩。他不仅说给人们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更做给人们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其说服力、影响力自不必说。
这是我对于文心雕龙“辩骚”篇的一点浅陋见解,弄斧于班门,请教于方家,以期提高认识。
之枢纽”的五篇文章谈的都是关乎全书的关键性问题,其实是刘勰的文学创作原理,是任何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辩骚之所以放在“文之枢纽”是因为刘勰依据离骚、依据屈原的作品、依据楚辞提出了他有关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继承与创新,而离骚是将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继承与创新是离骚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特出于文坛、诗坛之因,尤其是它大胆奇特的创新更是刘勰推崇、赞美之处。“继承与创新”是刘勰文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也是自古至今一切文章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刘勰在“文之枢纽”部分提出的这一原则统摄着后面诸部分。“论文叙笔”所谈论的每一种文体的产生、发展、演变都离不开继承与创新;“剖情析彩”所谈论的每一种创作手法也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而且在这一部分有通变一文,专门谈论继承与创新的相关问题;文学批评也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甚至在序志一文说明自己写作文心雕龙的意图、目的时也没有离开继承与创新。因为刘勰认为“继承与创新”是“文之枢纽”而离骚是“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必须把辩骚放在“文之枢纽”部分,借离骚及楚辞具体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与创新”怎样“继承与创新”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好处。
正如刘勰在辩骚中所言:“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我们就结合辩骚、序志及其它相关篇章,运用刘勰作品中的语言探究他把辩骚放在“文之枢纽”部分的意图。
对离骚历来褒贬不一:“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之所以出现这些“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的评价,标准就是合不合经典。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这是看到离骚继承经典的一面并给予肯定。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弄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猖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这是看到离骚不合经典的一面并给予否定。
而刘勰既看到离骚继承的一面也看到离骚创新的一面,既肯定离骚继承经典的一面也肯定离骚创新的一面并给予高度评价:“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他尤其推崇屈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面,给屈原及其作品高度评价:“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那么怎样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呢?那就是既继承又创新:“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通变)“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辩骚)
创新会有什么好处呢?“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就能写出“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通变)的颖脱之文。
刘勰还在其它文章中多次谈到有关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辩骚辩明有关离骚历来争议的问题,表明刘勰的态度并以离骚为例,具体形象地提出他“继承与创新”的创作原则;序志中“变乎骚”再次强调离骚最大的特点是“变”即创新;通变一篇专述有关“通”(继承)与“变”(创新)的问题。这样不厌其烦的目的何在?
辩骚、通变、序志及其它文章中的相关谈论足以证明“继承与创新”是刘勰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他把辩骚放在“文之枢纽”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二、辩骚不能归在“论文叙笔”部分
序志中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为在“论文叙笔”部分,对于每种文体,都追溯它的起源,叙述它的演变,说明体裁名称的意义,并举几篇代表作品加以评论,从阐述写作道理中总结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而且,在“论文叙笔”部分论述每一种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四个方面,而辩骚一文中这四个方面都具备吗?
就以“释名以章义”为例,在“论文叙笔”部分论述每一种文体的写作必须说明体裁名称的意义:“诗者,持也”(明诗)“说者,悦也”“论者,伦也”(论说)“史者,使也”(史传)“碑者,埤也”(诔碑)“赞者,明也,助也”(颂赞)“启者,开也”(奏启)“移者,易也”(檄移)“戒者,慎也”“教者,效也”(诏策)在“论文叙笔”的每一篇文章里“释名以章义”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辩骚一文中,根本就没有解释“离骚”为何意,而“离骚”的意义又是各家在谈到离骚时必须谈论的问题,可喜欢“释名以章义”的刘勰却在辩骚中对这一大家都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只字未提,为什么?因为刘翁辩骚之意不在“论文叙笔”而在“文之枢纽”因为刘勰要用辩骚谈枢纽之一----“继承与创新”而不是为了“论文叙笔”谈论文体“骚”及楚辞的。这是辩骚不能归在“论文叙笔”部分的理由之一。
退一步来说,如果把辩骚归在“论文叙笔”部分,辩骚也不应该是“论文叙笔”的第一篇,最多也只能放在第二篇。就产生的时间而言,诗经先于离骚;就成就与影响而言,诗经高于离骚。离骚在文学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它是承上之诗经而启下的,如果把辩骚归在“论文叙笔”部分,辩骚应该在明诗之后的,怎么能成为“论文叙笔”的第一篇呢?这于情于理都解释不通啊。这是辩骚不能归在“论文叙笔”部分的理由之二。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在序志中已经很明确写出了“文之枢纽”包括哪五篇文章及其理由。辩骚是“文之枢纽”的一部分,理由是“变乎骚”刘勰就是看重离骚“变”的特点,而“变”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之一,是刘勰文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前人或他人的作品?应该如何解决我们阅读时产生的疑难问题?最可行的方法是认真研读原文,在文中找答案,即所谓的“答在文中”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其实这些意图作者在文中早已交代得十分清楚,关键是我们是否认真研读原文了,我们是否明了了作者的苦心安排。
关于如何阅读文本,刘勰也已说得很清楚:“将核其论,必征言焉”可是,我们征其言来核其论了吗?没有。我们是用我们的想当然来强解释它不应该这样,它应该那样,但这还是刘勰的本意吗?这还是刘勰的思想吗?那只是强扭的瓜,不甜。
“圣人之情,见乎文辞”刘勰之情也见乎其文辞之中,我们用心体会了吗?
关于如何进行文学评论、如何进行文学鉴赏,刘勰在文心雕龙批评论专论知音中写得很清楚:“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我们是否披文以人情了呢?我们是否沿波讨源了呢?我们是否觇文辄见其心了呢?不,我们深废浅售了。
当我们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之后我们觇文明了了刘勰其心,明了了刘勰把辩骚归在“文之枢纽”的意图与原因是:“继承与创新”是离骚的特点“继承与创新”是文章写作的重要原则之一“继承与创新”是刘勰文论文心雕龙的枢纽之一。
很多研究者认为刘勰把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归入“文之枢纽”部分,是刘勰的宗经思想在作怪,正纬、辩骚两篇文章也是因为与经典有一定关系才要放在文之枢纽里,以此显示刘勰不能摆脱儒家宗经思想的束缚,显示刘勰的局限性。
其实这都是对刘勰的误解。刘勰写作文心雕龙不是为了宣扬儒家的宗经思想,而是为了文章写作。原道是探求自然之规律、探求写文之规律,做任何事都有规律可循,写文章也需要遵循规律而且也有规律可循。征圣是探求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及精神:“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为他们具有特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精妙的道理写成文章,以自己灵秀的气质构成文采,圣人虽成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衔华佩实”是圣人著作的突出优点。认为圣人的作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师乎圣”希望写作者能以圣人为师,学习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及精神,写出优秀的作品。宗经是探求经典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后世作者如果能学习经书的这些特点就能创作优秀之作:“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原道探求写文之规律,征圣探求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及精神,宗经是探求经典对后世创作的借鉴意义,正纬阐明他的创作原则“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辩骚阐明他的创作原则“继承与创新”这五篇文章作为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各自阐明了刘勰的五个创作原则:“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至此“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遵从规律,学习圣人,借鉴经典,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并创新,这五个方面是写作优秀作品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刘勰为了后世作者创作出优秀作品总结的创作原则“文之枢纽”乃至整部文心雕龙都是为了文章写作,而不是为了宗经宣经。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勰把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辩骚五篇文章归入文心雕龙“文之枢纽”部分不但不能显示他的局限性,反而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胆识。尤其是辩骚,一定要尊重刘勰的原意归在“文之枢纽”部分,因为在这一篇中刘勰提出了他文学理论的重要创作原则“继承与创新”
而且,刘勰不仅是这一创作原则的明确提出者,也是这一创作原则的坚定实施者,他的文心雕龙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出的一朵艳丽奇葩。他不仅说给人们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更做给人们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其说服力、影响力自不必说。
这是我对于文心雕龙“辩骚”篇的一点浅陋见解,弄斧于班门,请教于方家,以期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