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国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周工,配套我们附近几个厂区的后方医院准备开工建设了!下次再遇到你儿子出生当晚的紧急情况,就不用担心意外可以直接送到自己的医院去了。
还有一个好消息我要告诉你,配套医院的医生护士全部来自沪江市瑞金医院。他们组建了一个三十多人的巡回医疗队在当地长期驻扎替我们服务,其中就有一位熟悉儿童骨科的老中医胡大夫。
我去开会路上正好碰到他们,就把小逸的情况简单说了一下,胡大夫说情况好的话还有治疗机会,但要先实地看看病人再做诊断。”
八零一一厂既是一个军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大家庭。周建国儿子骨折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未满一岁的小三线宝宝去沪江治病没有好结果。惋惜之余,路遇周建国时人们眼神之中都不免多了几分同情。
在“扎根三线”的口号下,最实际的行动就是将户口从全国最大城市沪江迁出,不留后路地迁进安皖省山区军工企业集体户口。换句话说,就是自愿从城市人变成了农村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周建国当然就是迁户口进山的首批人群之一,不过获得积极分子的称号却并非如此。而是他破天荒成为整个小三线军工企业首批2万余名职工之中,第一个“扎根再扎根”的模范典型。
迁户口进山是第一次扎根,而敢于跟安皖省本地人结婚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扎根!
此时国家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用户籍制度来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控制人口随意流动。纳入城镇政府管理的户籍,口粮副食品供应、孩童学籍、成人就业以及住房分配等各种福利跟户口一一相挂钩,也就是俗称的吃商品粮。
在当前国家城乡二元分割户籍管理体制下,想要从安皖省调到沪江市吃粮怕是比登天还难,要知道前几年沪江市曾因经济困难,动员疏散了数十万市民返乡来精简城市人口,因此娶当地人为妻就真的今后都不要想回沪江市了。
虽然所有前来小三线建设的沪江人,都是响应了“三线建设不好,我睡不好觉”的号召,但绝大部分人内心深处都还存着返回沪江市的念头。
从繁华富裕的十里洋场,来到荒芜贫穷的山沟深处,这之中的巨大心理落差,依靠精神的力量可以克服一阵子,但却很难支撑人的一辈子!
跟当地人通婚,就意味着将回乡之路彻底断绝,一辈子在皖南山区扎根奉献了。更值得深思的原因在于,依照当前管理规定,新生儿户口跟随母亲走,意味着跟当地人结婚的话,大城市沪江人后代就完全蜕变为安皖省人。
因此,前来小三线建设的青年之中也有几对新人结婚,但都是在沪江人内部解决,像周建国这样的却是独此一份。
第一个和当地人通婚,还在小三线军工企业之中,土生土长诞下了第一个新生儿!
所以说,周建国可真的是“三线建设积极分子”,其他人都不敢也不愿跟他抢夺这样的荣誉称号。而周逸,也成为“小三线宝宝”之中的典型,属于下一代的先进人物。
看着周逸出生,副厂长郑云德当然对此极为上心。他趁外出开会之际,留意打听终于有了新发现,一回厂就迫不及待前来找周建国通气。
“真的吗?他真的这样子说?”
原本被儿子受伤事情折磨而情绪低落的周建国一听,立即重新燃起了希望。
“不骗你,你有空赶紧到县城接小逸一起去现场找大夫看看,他说这个病早一天看早一天好。”
周建国原本在厂里住着单人宿舍,是四人一间的上下铺宿舍。后来他跟俞美诗结婚,背景审查通过后,厂里为了照顾小夫妻特意让他们搬到家属宿舍,40平方米的单间算是他俩的婚房。
平时俞美诗在华阳县城上班,只有到星期天放假时,她才会来到八零一一厂跟丈夫相会。因此,两人又被厂里职工戏称为华阳县的牛郎织女,一星期只能相会一天。
现在有了小孩,平日俞美诗就返回父母家居住,上班时间就由自己母亲在家帮忙照看周逸。
眼见儿子治病有了新希望,周建国当然坐不住,赶紧请假骑车返回县城接人恨不得马上见到名医求救。
从八零一一厂所在的虎头山,到华阳县城区大概是11公里路程。但由于接近七成是砂石路,只有靠近县城的3公里公路铺设了沥青,加上坡多弯急全程合计有28个弯头路。像周建国这样的成年男子脚力快骑车也得需要1个半小时方能抵达,若是普通人的话至少得骑车2个小时。
当然公交班车也有,是小三线建设后地方特意开通的新线路。厂门口公路上有临时停靠点,每天只开两趟,间隔在4个小时左右,上午11点是首班车。赶不上班车的话,厂里有时货车外出可以捎带一段路程,或者只能在路边招手寻求过往拖拉机好心帮忙顺风车载到县城。
为了贯彻小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政策,军工厂选址都故意远离城镇,位于偏远的山区之内。因此,厂里职工想要出门去县里一趟,除了要提申请待厂里批准之外,交通出行还是一大难题。
耳边风声呼呼叫,周建国全神贯注骑着自己的二八式凤凰单车赶往县城。一辆凤凰单车180元售价,相当于普通人半年工资,还得需要单车票才能购买,谁有能耐能买上一辆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当初周建国小两口结婚,双方家庭共同出钱购置了“三转一响”的标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凑不齐的话,结婚时至少一辆自行车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乘人载物外出都异常方便。
满身大汗的周建国于晚饭时分来到丈母娘家,就听到里面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原来是下乡插队的小姨子回来了。下乡插队就是将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以此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建设农村偏远地区。
“姐夫,我刚说到你,你就现身,看来这个忙是非你莫属了!”
跟姐姐俞美诗不同,俞建英长得偏向母亲,但性格却大大咧咧。如果说俞美诗继承了父母身上的长处,那么妹妹就包揽了余下的大部分短处。
>
“周工,配套我们附近几个厂区的后方医院准备开工建设了!下次再遇到你儿子出生当晚的紧急情况,就不用担心意外可以直接送到自己的医院去了。
还有一个好消息我要告诉你,配套医院的医生护士全部来自沪江市瑞金医院。他们组建了一个三十多人的巡回医疗队在当地长期驻扎替我们服务,其中就有一位熟悉儿童骨科的老中医胡大夫。
我去开会路上正好碰到他们,就把小逸的情况简单说了一下,胡大夫说情况好的话还有治疗机会,但要先实地看看病人再做诊断。”
八零一一厂既是一个军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大家庭。周建国儿子骨折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未满一岁的小三线宝宝去沪江治病没有好结果。惋惜之余,路遇周建国时人们眼神之中都不免多了几分同情。
在“扎根三线”的口号下,最实际的行动就是将户口从全国最大城市沪江迁出,不留后路地迁进安皖省山区军工企业集体户口。换句话说,就是自愿从城市人变成了农村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周建国当然就是迁户口进山的首批人群之一,不过获得积极分子的称号却并非如此。而是他破天荒成为整个小三线军工企业首批2万余名职工之中,第一个“扎根再扎根”的模范典型。
迁户口进山是第一次扎根,而敢于跟安皖省本地人结婚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扎根!
此时国家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用户籍制度来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控制人口随意流动。纳入城镇政府管理的户籍,口粮副食品供应、孩童学籍、成人就业以及住房分配等各种福利跟户口一一相挂钩,也就是俗称的吃商品粮。
在当前国家城乡二元分割户籍管理体制下,想要从安皖省调到沪江市吃粮怕是比登天还难,要知道前几年沪江市曾因经济困难,动员疏散了数十万市民返乡来精简城市人口,因此娶当地人为妻就真的今后都不要想回沪江市了。
虽然所有前来小三线建设的沪江人,都是响应了“三线建设不好,我睡不好觉”的号召,但绝大部分人内心深处都还存着返回沪江市的念头。
从繁华富裕的十里洋场,来到荒芜贫穷的山沟深处,这之中的巨大心理落差,依靠精神的力量可以克服一阵子,但却很难支撑人的一辈子!
跟当地人通婚,就意味着将回乡之路彻底断绝,一辈子在皖南山区扎根奉献了。更值得深思的原因在于,依照当前管理规定,新生儿户口跟随母亲走,意味着跟当地人结婚的话,大城市沪江人后代就完全蜕变为安皖省人。
因此,前来小三线建设的青年之中也有几对新人结婚,但都是在沪江人内部解决,像周建国这样的却是独此一份。
第一个和当地人通婚,还在小三线军工企业之中,土生土长诞下了第一个新生儿!
所以说,周建国可真的是“三线建设积极分子”,其他人都不敢也不愿跟他抢夺这样的荣誉称号。而周逸,也成为“小三线宝宝”之中的典型,属于下一代的先进人物。
看着周逸出生,副厂长郑云德当然对此极为上心。他趁外出开会之际,留意打听终于有了新发现,一回厂就迫不及待前来找周建国通气。
“真的吗?他真的这样子说?”
原本被儿子受伤事情折磨而情绪低落的周建国一听,立即重新燃起了希望。
“不骗你,你有空赶紧到县城接小逸一起去现场找大夫看看,他说这个病早一天看早一天好。”
周建国原本在厂里住着单人宿舍,是四人一间的上下铺宿舍。后来他跟俞美诗结婚,背景审查通过后,厂里为了照顾小夫妻特意让他们搬到家属宿舍,40平方米的单间算是他俩的婚房。
平时俞美诗在华阳县城上班,只有到星期天放假时,她才会来到八零一一厂跟丈夫相会。因此,两人又被厂里职工戏称为华阳县的牛郎织女,一星期只能相会一天。
现在有了小孩,平日俞美诗就返回父母家居住,上班时间就由自己母亲在家帮忙照看周逸。
眼见儿子治病有了新希望,周建国当然坐不住,赶紧请假骑车返回县城接人恨不得马上见到名医求救。
从八零一一厂所在的虎头山,到华阳县城区大概是11公里路程。但由于接近七成是砂石路,只有靠近县城的3公里公路铺设了沥青,加上坡多弯急全程合计有28个弯头路。像周建国这样的成年男子脚力快骑车也得需要1个半小时方能抵达,若是普通人的话至少得骑车2个小时。
当然公交班车也有,是小三线建设后地方特意开通的新线路。厂门口公路上有临时停靠点,每天只开两趟,间隔在4个小时左右,上午11点是首班车。赶不上班车的话,厂里有时货车外出可以捎带一段路程,或者只能在路边招手寻求过往拖拉机好心帮忙顺风车载到县城。
为了贯彻小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政策,军工厂选址都故意远离城镇,位于偏远的山区之内。因此,厂里职工想要出门去县里一趟,除了要提申请待厂里批准之外,交通出行还是一大难题。
耳边风声呼呼叫,周建国全神贯注骑着自己的二八式凤凰单车赶往县城。一辆凤凰单车180元售价,相当于普通人半年工资,还得需要单车票才能购买,谁有能耐能买上一辆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当初周建国小两口结婚,双方家庭共同出钱购置了“三转一响”的标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凑不齐的话,结婚时至少一辆自行车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乘人载物外出都异常方便。
满身大汗的周建国于晚饭时分来到丈母娘家,就听到里面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原来是下乡插队的小姨子回来了。下乡插队就是将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以此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建设农村偏远地区。
“姐夫,我刚说到你,你就现身,看来这个忙是非你莫属了!”
跟姐姐俞美诗不同,俞建英长得偏向母亲,但性格却大大咧咧。如果说俞美诗继承了父母身上的长处,那么妹妹就包揽了余下的大部分短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