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员与硚口、舵落口的农民协会会员相加,有1万多人。
三眼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见证地。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时,这里曾是伪陆军十三军李宝琏的军部所在地。李宝琏,何许人也。提到李宝琏,不得不提的是武汉保卫战之后,为牵制日本侵略军西南、西北进军的两次随枣战役。1939年5月,一第次随枣战役出现了李宝琏这样的败类。1940年5月,第二次随枣战役出现了国共两党领导人泣声哀悼的将军张自忠。李宝琏,辽宁盘山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中国留学生,在第一次随枣战役时,任84军第188师副师长、566旅旅长,他只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充当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日军按照国民党政府第六战区的命令,于9月中旬集结在三眼桥,向国民党军队投降,交出武器。
两平行行政机构曾经并存
翻开武汉地名委员会编辑武汉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的武汉地 名志,你就发现,前三眼桥所处的地方,曾经属两个平行的行政机构唐家墩街办事处和乡村工作办公室所管辖。
在“唐家墩街办事处”条目中写道:辖区位于江汉区西北部城乡交接地带。东与江岸区西马街办事处、劳动街办事处、后湖乡辖地交错为邻,南接北湖街办事处辖区,西与硚口区长丰乡毗邻,北靠张公堤中段与东西湖径河农场隔堤相望。
在“乡村工作办公室”条目中写道:辖区位于江江区北端。东与江岸区三眼桥区片相邻,南邻汉口飞机场,西至复兴村与硚口区辖地毗连,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交界。
两行政机构所辖区域,在文字上似乎有些区别,但对照地图一看,你就会知道,实质上两个行政机构所辖区域大体上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今的年轻人可人有所不知。武汉当时的户口分为非农业人口户和农业人口户。唐家墩街办事处负责管理非农业人口户,而乡村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农业人口户。
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中村的改造,再也不会有这种两个平行的行政机构在一个地区并存的现象了。
平民生活的样本地
你无论是徜徉在前三眼桥(街)或三眼桥街,包括高家台一带,这里将土地换成货币的农民生活仍十分简朴、杂乱。街道两侧一概是低矮的建筑,以三四层的居民自建房居多,临街一面全都开辟成小门面,未经过任何规划,十分凌乱拥挤。尤其是街道背面的小巷,一排排私房参差不齐地向里延伸,形成逼仄而昏暗的深深巷子。私房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成三四层,将多余的房间以廉价的租金出租给外来户。虽然以往的泥巴路被水泥地砖所取代,但依然拥挤而脏乱,路面水淋淋的。
这里市民生活气息浓郁,随处涌动着令人倍感熟悉和亲切的平民情怀。引车卖浆、贩夫走卒、熙来攘往,或许才是以码头文化著称的老汉口的精粹所在。而此地汇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操持各种较为“低贱”的营生。在一些巷子中,拾荒、做早点、打铁、做煤饼的小铺子、用传统的推剪的剃头匠,应有尽有,处处洋溢着老汉口陈旧而又似曾相识的生活风情,尤其凸显出老汉口“五方杂处”的平民化本色。每隔不远处,你就可以看见一个茶水炉,开水、热水的供应,在这儿大有市场。仍有不少人家生起了煤炉,晾晒的衣衫随风舞动。冬天里,很多男人、妇女穿着棉制的花睡衣,在有阳光地里聚集着搓麻将。夏天里,男人打着赤膊,拿着巴蕉扇,到处串门。大概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从事一般职业甚至干脆无职业的居民,包括外来人口,他们及其子女习惯于巷子里简单、随意、吵闹但注重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在三眼桥街有两条全市有名的巷子。一条约百米的狭窄巷子里,赫然便是汉口有名的“破布街”满巷子的小摊上摆满了绸子、花边、纱、以及各种纽扣、珠子,还有整匹或者零碎的布料,其中很多还是旧货,但价格低得惊人,仍引来不少市民慕名而来、挑拣选购。另一个较有名的巷子则与三眼桥菜场相连,占道经营的菜贩们把狭长的小巷挤得水泄不通,无论有关部门采取怎样的措施,似乎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与其说是管理不善,不如说是热衷于户外交易的平民文化在此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三眼桥何其多
大家都知道汉口的前三眼桥和三眼桥,殊不知汉阳琴断河上有比黄孝河上更早的三眼桥,且至今河上两座相邻的三眼桥尚存。
汉阳三眼桥是推翻清王朝、为辛亥革命建立功勋的主阵地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阳夏之战时,革命军在这里布置了第一道防线。11月21日拂晓,清军主力由蔡甸向三眼桥一带猛攻。坚守于此的民军与马队密切配合,击退了清军。22日,清军增加兵力,再次进攻,与民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导致民军伤亡重大,不断退守。至27日,民军被迫撤离汉阳。
关于古三眼桥的来历,汉阳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古时汉阳县某大盐商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她拒绝嫁给官家的浪荡公子,逃婚到一渔船,与年轻渔夫相爱成亲。他俩打鱼兼营盐运,后成为拥有3条盐船的盐商。
数年后,丈夫陪妻子回娘家,来到平塘渡,渡船停在河对岸,要等人坐满才划过来。姑娘思亲心切,便隔岸与摆渡人商谈,贪心的摆渡人提出给足10两银子,才肯专程接送他们。
年轻渔夫听罢,好不心烦:“我将来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桥,在桥上卖茶卖汤也罢。”事后,小两口真的卖掉3条盐船,出巨资在此修起3孔石桥,在桥上卖茶卖鱼汤,一直到老。乡民们由此便将此桥唤作“三盐桥”因桥下为3孔,天长日久,又被称作“三眼桥”
关于汉阳三眼桥,旧志多有记载。清乾隆汉阳府志载:“三眼石桥:在平塘渡,邑人刘肇远建。”
今此桥连接的汉(阳)蔡(甸)路,在隋唐时是汉阳城通往京城的一条驿道,琴断河上的平塘渡就坐落在这条古驿道上,为官差和四方百姓过往的重要渡口。此河道水涨时宽达六七百丈,枯水期最窄处也有数十丈。显然,架桥并非易事。
明成化年初,汉水改道,平塘渡水流减弱,人们便在此筑堤修桥。三眼桥始建于何年不详,乾隆年间的汉阳府志也未曾述及。
清道光年间重建此桥。今尚存的三眼桥闸上刻有“建于1839年,修复于1955年,由汉阳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复”字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三眼桥北侧约10米处又建起一座公路桥,也称三眼桥。目前,这座三眼桥正在实施封闭施工,花32万元改变梁体,使其荷载等级与长江二桥同一“档次”
汉阳三眼桥历经数百年,桥名早已衍化成地名,今为永丰街的一个行政村。三眼桥村所辖5个自然湾就分布在桥西琴断岭两旁。古老的三眼桥,见证着琴断河畔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见证着这里发生的辛亥阳夏保卫战的悲壮一幕,也见证着城市郊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实为汉阳区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之一。
另外,在岳阳市区东郊有座三眼桥,又名万年桥,横跨南湖650米长的大堤中,宋庆历年间始建。全桥由麻石门缝对砌,稳如泰山。
广东南海盐步镇河东村也有座三眼桥,始建于明未,清代重修。为红砂岩石砌筑的墩拱式石桥,长28。2米,宽3。2米,高5米,两墩三孔,拱桥的桥面和壁拱用红砂岩日字形叠砌成,拱壁,桥墩以花岗石为基底,桥面无桥栏。
三眼桥均在祖国南方,这大概也与南方的语言习惯有关。
注:经武汉方志专家、汉网人文武汉版主董玉梅老师的推荐,7月25日,武汉教育电视台我爱武汉专栏节目组对我进行了采访。现将准备的采访资料整理成文。
员与硚口、舵落口的农民协会会员相加,有1万多人。
三眼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见证地。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时,这里曾是伪陆军十三军李宝琏的军部所在地。李宝琏,何许人也。提到李宝琏,不得不提的是武汉保卫战之后,为牵制日本侵略军西南、西北进军的两次随枣战役。1939年5月,一第次随枣战役出现了李宝琏这样的败类。1940年5月,第二次随枣战役出现了国共两党领导人泣声哀悼的将军张自忠。李宝琏,辽宁盘山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中国留学生,在第一次随枣战役时,任84军第188师副师长、566旅旅长,他只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充当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日军按照国民党政府第六战区的命令,于9月中旬集结在三眼桥,向国民党军队投降,交出武器。
两平行行政机构曾经并存
翻开武汉地名委员会编辑武汉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的武汉地 名志,你就发现,前三眼桥所处的地方,曾经属两个平行的行政机构唐家墩街办事处和乡村工作办公室所管辖。
在“唐家墩街办事处”条目中写道:辖区位于江汉区西北部城乡交接地带。东与江岸区西马街办事处、劳动街办事处、后湖乡辖地交错为邻,南接北湖街办事处辖区,西与硚口区长丰乡毗邻,北靠张公堤中段与东西湖径河农场隔堤相望。
在“乡村工作办公室”条目中写道:辖区位于江江区北端。东与江岸区三眼桥区片相邻,南邻汉口飞机场,西至复兴村与硚口区辖地毗连,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交界。
两行政机构所辖区域,在文字上似乎有些区别,但对照地图一看,你就会知道,实质上两个行政机构所辖区域大体上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今的年轻人可人有所不知。武汉当时的户口分为非农业人口户和农业人口户。唐家墩街办事处负责管理非农业人口户,而乡村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农业人口户。
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中村的改造,再也不会有这种两个平行的行政机构在一个地区并存的现象了。
平民生活的样本地
你无论是徜徉在前三眼桥(街)或三眼桥街,包括高家台一带,这里将土地换成货币的农民生活仍十分简朴、杂乱。街道两侧一概是低矮的建筑,以三四层的居民自建房居多,临街一面全都开辟成小门面,未经过任何规划,十分凌乱拥挤。尤其是街道背面的小巷,一排排私房参差不齐地向里延伸,形成逼仄而昏暗的深深巷子。私房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成三四层,将多余的房间以廉价的租金出租给外来户。虽然以往的泥巴路被水泥地砖所取代,但依然拥挤而脏乱,路面水淋淋的。
这里市民生活气息浓郁,随处涌动着令人倍感熟悉和亲切的平民情怀。引车卖浆、贩夫走卒、熙来攘往,或许才是以码头文化著称的老汉口的精粹所在。而此地汇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操持各种较为“低贱”的营生。在一些巷子中,拾荒、做早点、打铁、做煤饼的小铺子、用传统的推剪的剃头匠,应有尽有,处处洋溢着老汉口陈旧而又似曾相识的生活风情,尤其凸显出老汉口“五方杂处”的平民化本色。每隔不远处,你就可以看见一个茶水炉,开水、热水的供应,在这儿大有市场。仍有不少人家生起了煤炉,晾晒的衣衫随风舞动。冬天里,很多男人、妇女穿着棉制的花睡衣,在有阳光地里聚集着搓麻将。夏天里,男人打着赤膊,拿着巴蕉扇,到处串门。大概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从事一般职业甚至干脆无职业的居民,包括外来人口,他们及其子女习惯于巷子里简单、随意、吵闹但注重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在三眼桥街有两条全市有名的巷子。一条约百米的狭窄巷子里,赫然便是汉口有名的“破布街”满巷子的小摊上摆满了绸子、花边、纱、以及各种纽扣、珠子,还有整匹或者零碎的布料,其中很多还是旧货,但价格低得惊人,仍引来不少市民慕名而来、挑拣选购。另一个较有名的巷子则与三眼桥菜场相连,占道经营的菜贩们把狭长的小巷挤得水泄不通,无论有关部门采取怎样的措施,似乎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与其说是管理不善,不如说是热衷于户外交易的平民文化在此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三眼桥何其多
大家都知道汉口的前三眼桥和三眼桥,殊不知汉阳琴断河上有比黄孝河上更早的三眼桥,且至今河上两座相邻的三眼桥尚存。
汉阳三眼桥是推翻清王朝、为辛亥革命建立功勋的主阵地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阳夏之战时,革命军在这里布置了第一道防线。11月21日拂晓,清军主力由蔡甸向三眼桥一带猛攻。坚守于此的民军与马队密切配合,击退了清军。22日,清军增加兵力,再次进攻,与民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导致民军伤亡重大,不断退守。至27日,民军被迫撤离汉阳。
关于古三眼桥的来历,汉阳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古时汉阳县某大盐商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她拒绝嫁给官家的浪荡公子,逃婚到一渔船,与年轻渔夫相爱成亲。他俩打鱼兼营盐运,后成为拥有3条盐船的盐商。
数年后,丈夫陪妻子回娘家,来到平塘渡,渡船停在河对岸,要等人坐满才划过来。姑娘思亲心切,便隔岸与摆渡人商谈,贪心的摆渡人提出给足10两银子,才肯专程接送他们。
年轻渔夫听罢,好不心烦:“我将来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桥,在桥上卖茶卖汤也罢。”事后,小两口真的卖掉3条盐船,出巨资在此修起3孔石桥,在桥上卖茶卖鱼汤,一直到老。乡民们由此便将此桥唤作“三盐桥”因桥下为3孔,天长日久,又被称作“三眼桥”
关于汉阳三眼桥,旧志多有记载。清乾隆汉阳府志载:“三眼石桥:在平塘渡,邑人刘肇远建。”
今此桥连接的汉(阳)蔡(甸)路,在隋唐时是汉阳城通往京城的一条驿道,琴断河上的平塘渡就坐落在这条古驿道上,为官差和四方百姓过往的重要渡口。此河道水涨时宽达六七百丈,枯水期最窄处也有数十丈。显然,架桥并非易事。
明成化年初,汉水改道,平塘渡水流减弱,人们便在此筑堤修桥。三眼桥始建于何年不详,乾隆年间的汉阳府志也未曾述及。
清道光年间重建此桥。今尚存的三眼桥闸上刻有“建于1839年,修复于1955年,由汉阳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复”字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三眼桥北侧约10米处又建起一座公路桥,也称三眼桥。目前,这座三眼桥正在实施封闭施工,花32万元改变梁体,使其荷载等级与长江二桥同一“档次”
汉阳三眼桥历经数百年,桥名早已衍化成地名,今为永丰街的一个行政村。三眼桥村所辖5个自然湾就分布在桥西琴断岭两旁。古老的三眼桥,见证着琴断河畔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见证着这里发生的辛亥阳夏保卫战的悲壮一幕,也见证着城市郊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实为汉阳区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之一。
另外,在岳阳市区东郊有座三眼桥,又名万年桥,横跨南湖650米长的大堤中,宋庆历年间始建。全桥由麻石门缝对砌,稳如泰山。
广东南海盐步镇河东村也有座三眼桥,始建于明未,清代重修。为红砂岩石砌筑的墩拱式石桥,长28。2米,宽3。2米,高5米,两墩三孔,拱桥的桥面和壁拱用红砂岩日字形叠砌成,拱壁,桥墩以花岗石为基底,桥面无桥栏。
三眼桥均在祖国南方,这大概也与南方的语言习惯有关。
注:经武汉方志专家、汉网人文武汉版主董玉梅老师的推荐,7月25日,武汉教育电视台我爱武汉专栏节目组对我进行了采访。现将准备的采访资料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