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反穿]写手妹子非人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刚才翻了一下如玉大大的微博……好像真没有明确说,但是在画展开幕那天放了画展门口的照片!”
“我靠我也看到了……藏好深,什么不直接说qaq”
“可能如玉大大还不想太公开吧?参加画展只是个人兴趣?”
“有可能,我看这样挺好。如果真的搞成艺人似的,今天有个活动也通知,那天去什么地方都宣布,不就成林萱了?”
一堆讨论中,有人敏锐发现:“咦,这画展刚开幕啊,还有一个月时间呢!在伦敦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嘛。”
“但是如玉大大的画不是都卖出去了?”
“画展买画,是要等画展结束才能把画领走的!”
“嗷嗷,在伦敦的小伙伴,求组团!”
“咬手帕看楼上伦敦党!qaq我能求帮买个杂志吗?!”
“铜球!球团购杂志!”
----
完成了杂志专访,但如玉又闷头对着电脑几天,将《疯子迪亚洛》的第二本也翻译了三分之一左右。
翻译的过程一直十分顺利,她甚至有种错觉,自己在写英文的时候反而比用中文更加顺畅。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发生在英国,许多人名、地名以及名词用英语更加正当,贴近她的记忆,反而在写中文版的时候是翻译过来的。
来自巴尔巴卡出版社编辑的反馈早已经回来,修订了一部分明显的笔误之外,还提出了几处供她斟酌思考的部分。
这几处大致总结下来有这么几个类型:词句过于古典化,不适合流行阅读;意识形态较为落后,比如对女性和恋爱的描写虽然符合几百年前的英国社会实际,却很可能与当前主流读者的口味相违背,给书评人留下可攻击之处;情节和段落安排等。
编辑的建议都很具体,而且十分客气。用词谨慎,有理有据。而且在邮件中,对方反复强调只是建议,个人看法,并非原则性错误。
但如玉对于情节的调整建议直接略过——因为这些情节都不是她随意编造,而是真实记录的,所以她无意修改。
而对于词句和描写中的建议,她其实对自己的原作颇有信心,但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还是决定广泛咨询更多意见。
首先被问到的就是许芬妮。
许芬妮并不意外这个反馈结果。她直抒己见:“我认为过度古典,与现代理解相悖的用语可以修改。或者使用注释,帮助理解。意识形态的问题倒不用太过计较。书评人想要攻击,总会有他们的攻击点。而露出些许破绽给对方,也可以省得他们在其他地方瞎琢磨,乱放炮。”
第二个表达意见的是樱桃果子:“不要改!如玉大大英文写得也好棒qaq陶醉了!我感觉我学了那么长时间英语跟没学一样,都是渣!是渣!”
而后但如玉又给辛蒂去了一封email询问意见。对方很快反馈:“我欣赏个人风格突出的作者。既然你已经把自己定位成故事的传述者,倒不如真实地,按照自己本心去表达这个故事。不要顾忌太多。”
综合起来,但如玉当即给出版社回复邮件。她先是礼貌地感谢对方如此快地看完稿子。更感激他们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但是在谨慎思考之后,她还是决定保留最初的写作方式,只是在部分特殊古典用语处加以注释。
但如玉还有感于这件事,当即写了一份中英语双语版的关于欧洲社会主流思潮方面的感悟。她将中文版发表了长微博,英文版则发给了编辑。
对方看到之后,立即询问她可不可以将这篇文章发表在出版社的网站上,他们会支付稿酬。
但如玉欣然同意。
---
这一周《闲暇》杂志的销量意外高涨,出版社一开始还奇怪怎么回事,后来得知是因为刊登了但如玉的专访之后,颇感意外。
而当他们知道这本杂志被许多中国留学生打包寄回中国后,更是诧异:原来这个之前没怎么听说过的中国女孩,竟然在国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媒体圈内没有秘密。很快消息便传开,伦敦本地的不少杂志报纸记者编辑,之前对布伦登画展并没有太过在意。没有关注或者只是简单采访。
但是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纷纷决定跑去画展转一圈看看情况。
至少,要看看这个missruyu的画有多好,为什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大名气。
因此,布伦登画展在七月接近中旬的时候,出现了神奇的人流大幅上升景象。同时,通过许芬妮联络但如玉,想要采访她的人也多了。
了解了但如玉的想法之后,许芬妮婉言谢绝了所有记者和编辑。记者们找不到正主,只能徘徊画展,希望... -->>
“我刚才翻了一下如玉大大的微博……好像真没有明确说,但是在画展开幕那天放了画展门口的照片!”
“我靠我也看到了……藏好深,什么不直接说qaq”
“可能如玉大大还不想太公开吧?参加画展只是个人兴趣?”
“有可能,我看这样挺好。如果真的搞成艺人似的,今天有个活动也通知,那天去什么地方都宣布,不就成林萱了?”
一堆讨论中,有人敏锐发现:“咦,这画展刚开幕啊,还有一个月时间呢!在伦敦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嘛。”
“但是如玉大大的画不是都卖出去了?”
“画展买画,是要等画展结束才能把画领走的!”
“嗷嗷,在伦敦的小伙伴,求组团!”
“咬手帕看楼上伦敦党!qaq我能求帮买个杂志吗?!”
“铜球!球团购杂志!”
----
完成了杂志专访,但如玉又闷头对着电脑几天,将《疯子迪亚洛》的第二本也翻译了三分之一左右。
翻译的过程一直十分顺利,她甚至有种错觉,自己在写英文的时候反而比用中文更加顺畅。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发生在英国,许多人名、地名以及名词用英语更加正当,贴近她的记忆,反而在写中文版的时候是翻译过来的。
来自巴尔巴卡出版社编辑的反馈早已经回来,修订了一部分明显的笔误之外,还提出了几处供她斟酌思考的部分。
这几处大致总结下来有这么几个类型:词句过于古典化,不适合流行阅读;意识形态较为落后,比如对女性和恋爱的描写虽然符合几百年前的英国社会实际,却很可能与当前主流读者的口味相违背,给书评人留下可攻击之处;情节和段落安排等。
编辑的建议都很具体,而且十分客气。用词谨慎,有理有据。而且在邮件中,对方反复强调只是建议,个人看法,并非原则性错误。
但如玉对于情节的调整建议直接略过——因为这些情节都不是她随意编造,而是真实记录的,所以她无意修改。
而对于词句和描写中的建议,她其实对自己的原作颇有信心,但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还是决定广泛咨询更多意见。
首先被问到的就是许芬妮。
许芬妮并不意外这个反馈结果。她直抒己见:“我认为过度古典,与现代理解相悖的用语可以修改。或者使用注释,帮助理解。意识形态的问题倒不用太过计较。书评人想要攻击,总会有他们的攻击点。而露出些许破绽给对方,也可以省得他们在其他地方瞎琢磨,乱放炮。”
第二个表达意见的是樱桃果子:“不要改!如玉大大英文写得也好棒qaq陶醉了!我感觉我学了那么长时间英语跟没学一样,都是渣!是渣!”
而后但如玉又给辛蒂去了一封email询问意见。对方很快反馈:“我欣赏个人风格突出的作者。既然你已经把自己定位成故事的传述者,倒不如真实地,按照自己本心去表达这个故事。不要顾忌太多。”
综合起来,但如玉当即给出版社回复邮件。她先是礼貌地感谢对方如此快地看完稿子。更感激他们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但是在谨慎思考之后,她还是决定保留最初的写作方式,只是在部分特殊古典用语处加以注释。
但如玉还有感于这件事,当即写了一份中英语双语版的关于欧洲社会主流思潮方面的感悟。她将中文版发表了长微博,英文版则发给了编辑。
对方看到之后,立即询问她可不可以将这篇文章发表在出版社的网站上,他们会支付稿酬。
但如玉欣然同意。
---
这一周《闲暇》杂志的销量意外高涨,出版社一开始还奇怪怎么回事,后来得知是因为刊登了但如玉的专访之后,颇感意外。
而当他们知道这本杂志被许多中国留学生打包寄回中国后,更是诧异:原来这个之前没怎么听说过的中国女孩,竟然在国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媒体圈内没有秘密。很快消息便传开,伦敦本地的不少杂志报纸记者编辑,之前对布伦登画展并没有太过在意。没有关注或者只是简单采访。
但是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纷纷决定跑去画展转一圈看看情况。
至少,要看看这个missruyu的画有多好,为什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大名气。
因此,布伦登画展在七月接近中旬的时候,出现了神奇的人流大幅上升景象。同时,通过许芬妮联络但如玉,想要采访她的人也多了。
了解了但如玉的想法之后,许芬妮婉言谢绝了所有记者和编辑。记者们找不到正主,只能徘徊画展,希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