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大明抗倭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用砂石填港口难度大;论作用,城墙的作用更大,因为在平息倭患之后,港口可以利用。而一旦把港口填了,港口也就永远没有了。所以,填港口不如修筑城墙。
熊桴认为乔镗的话有道理,于是决定在川沙涯口修筑一堵城墙以抵御倭寇侵扰。熊桴把主持修筑城墙的工程交给乔镗负责,由于乔镗在市民中的威望,修筑城墙也是关乎全体市民安危的大事,州府关于修筑城墙的告示贴出后,广大市民热烈响应,立即兴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的热潮。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的三个月,一堵九里长、两丈四尺高的城墙就建成了。
乔镗并不因为有了一堵城墙就放松了备战。乔镗清楚,既然倭寇瞪上了上海,要倭寇放弃这块肥肉是不可能的。在川沙涯口有了一堵城墙,可是还有更多的地方没有城墙做屏障,倭寇仍然有地方登岸进入上海。再说,倭寇还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偷翻城墙,如果稍有差池,就会出大问题。所以还得加强战备力量。乔镗想,我们的乡兵为什么只限于乔王两姓呢?下沙盐场一团到九团,盐民数万人,人人都有御侮保家的责任呀。于是乔镗发动乔王两姓子弟,深入到下沙盐场一到九团进行宣传动员,动员盐民中的青壮年参加乡兵,保卫家乡。在短短的三四天里,就有一千多人来到乔家村,经乔镗考察,收录了一千二百人加入乡兵,加上原来乔王两姓的子弟兵,乔镗的乡兵总人数到达一千五百人。
就在上海军民在川沙涯口修筑城墙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苏松海防道佥事董邦政被调到上海主持抗倭战事。董邦政是十月十五日到任的,一到任,就召集刚刚到任的松江府知府方廉、通判刘本元、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哨官李府、六团太学生乔镗、一团太学生盛际时、二团义士潘元忠、义士闵电等上海地方官和社会名流开会,共商抵御倭寇保家卫国之策。会上,董邦政听取了各位官员和上海名流关于近两年倭寇侵扰上海和上海军民抗击倭寇的情况。董邦政特别听取了关于李府的“李家兵”、乔镗的乡兵、盛际时的“盛家兵”、潘元忠的“潘家兵”,闵电的乡兵等民间武装的组建情况。
董邦政对近两年中在与倭寇血战中英勇献身的明军将领和地方义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上海军民在抗倭战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给予高度赞扬。董邦政表示,自己被朝廷调派来上海主持抗倭战事,自己一定不辜负皇上对自己的厚望,一定带领上海军民坚决与倭寇血战,不彻底根除倭患绝不罢休。
董邦政的讲话博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董邦政,字克平,号北山,别号剑谷山人,弘治十三年生。父亲董琦,曾任河南布政司参议,官居四品。董邦政也是官宦家子弟,小时候便胸有大志,有一次与一群小朋友做游戏,竟将他父亲的官轿抬了出来,并打出了他父亲的黄盖。父亲责骂他说:“你是什么人?怎么敢动用官家的仪仗?”小邦政昂然答道:“我怎么就不能用官家的仪仗?将来我还要做更大的官呢!”董琦由此觉得这个孩子能成大器,便经常带在身边,着力培训。
董邦政虽然天资聪明,但是为文不落俗套,在县学里考试,屡屡取得第一。然而聪明好学、学兼文武的董邦政却在科举考场上屡屡失败,直到嘉靖二十八年才被推荐赴京会试,终于金榜题名,被选拔为贡生,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时候董邦政已经有四十八岁了。同年底,董邦政被任命为应天府六合县知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六合紧临南京,背靠长江,是当时的南北水路要冲。然而,当时的六合经济凋敝、治安混乱,打击匪寇成为董邦政上任后的一项主要任务。对六合境内的匪寇,董邦政采取了抚剿并重的策略:对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农夫,董邦政采取招抚政策,给予生活出路;对那些恶贯满盈的惯匪则坚决予以打击。到任不久,董邦政带少量兵丁在瓜埠巡江,忽然有五艘大船向自己驶来,董邦政通过问话和船上人鬼鬼祟祟的行动,立即判断船上人是江洋大盗,正杀气腾腾地奔自己而来,气焰十分嚣张。随从官兵都惊惧不已,董邦政则从容镇定,与一名老家人驾一叶扁舟,迎着盗贼船奋勇而上。经过一场弓箭战,十余名江匪连续被射杀。老家人也“且骂且射”,表现十分勇敢。江寇见势不妙,驾船败退。董邦政第一次剿匪取得了胜利,六合的匪患也从此消失了。
董邦政取得瓜埠剿匪的胜利,消息传开,江南名士凌约言慕名前来拜访。这位凌约言可不是等闲之辈,乃是一位江南名士,嘉靖十九年进士,官至大名府通判。董邦政在自己的中军宴请凌约言,酒宴席上,董邦政拿出自己的一份奏议——《江防方略》给凌约言看,博得了这位江南名士的赞叹。
《江防方略》包括?“举将才”“利器械”等二十条建议措施,件件为目前当务之急,条条有真知灼见。其中“利器械”一议,针对当时官兵“器械不精,弓矢不具”,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战斗小组、各种兵器配合使用、兵士协同作战的思想,建议将兵士分别训练成“火枪手”“弓箭手”“长枪手”。?“火枪手”攻击距离较远处的敌人;“弓箭手”?射远近之间的敌人;“长枪手”用于近战中的互相搏杀。远、中、近相互配合以增强作战的效能。
嘉靖三十二年,董邦政因在六合的突出政绩被破格提拔为苏松海防道佥事,十月十五日到任,驻扎上海。到任之初,董邦政一边主持修筑城墙的工作,一方面从事抗倭队伍的组建工作。由于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董邦政很快组织起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并且聘请金山卫的军官加紧进行军事训练。这支队伍以盐民、渔民、船民等下层民众为主,他们吃苦耐劳,作战勇猛,担负起了保卫上海及苏松地区的重任。
,用砂石填港口难度大;论作用,城墙的作用更大,因为在平息倭患之后,港口可以利用。而一旦把港口填了,港口也就永远没有了。所以,填港口不如修筑城墙。
熊桴认为乔镗的话有道理,于是决定在川沙涯口修筑一堵城墙以抵御倭寇侵扰。熊桴把主持修筑城墙的工程交给乔镗负责,由于乔镗在市民中的威望,修筑城墙也是关乎全体市民安危的大事,州府关于修筑城墙的告示贴出后,广大市民热烈响应,立即兴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的热潮。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的三个月,一堵九里长、两丈四尺高的城墙就建成了。
乔镗并不因为有了一堵城墙就放松了备战。乔镗清楚,既然倭寇瞪上了上海,要倭寇放弃这块肥肉是不可能的。在川沙涯口有了一堵城墙,可是还有更多的地方没有城墙做屏障,倭寇仍然有地方登岸进入上海。再说,倭寇还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偷翻城墙,如果稍有差池,就会出大问题。所以还得加强战备力量。乔镗想,我们的乡兵为什么只限于乔王两姓呢?下沙盐场一团到九团,盐民数万人,人人都有御侮保家的责任呀。于是乔镗发动乔王两姓子弟,深入到下沙盐场一到九团进行宣传动员,动员盐民中的青壮年参加乡兵,保卫家乡。在短短的三四天里,就有一千多人来到乔家村,经乔镗考察,收录了一千二百人加入乡兵,加上原来乔王两姓的子弟兵,乔镗的乡兵总人数到达一千五百人。
就在上海军民在川沙涯口修筑城墙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苏松海防道佥事董邦政被调到上海主持抗倭战事。董邦政是十月十五日到任的,一到任,就召集刚刚到任的松江府知府方廉、通判刘本元、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哨官李府、六团太学生乔镗、一团太学生盛际时、二团义士潘元忠、义士闵电等上海地方官和社会名流开会,共商抵御倭寇保家卫国之策。会上,董邦政听取了各位官员和上海名流关于近两年倭寇侵扰上海和上海军民抗击倭寇的情况。董邦政特别听取了关于李府的“李家兵”、乔镗的乡兵、盛际时的“盛家兵”、潘元忠的“潘家兵”,闵电的乡兵等民间武装的组建情况。
董邦政对近两年中在与倭寇血战中英勇献身的明军将领和地方义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上海军民在抗倭战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给予高度赞扬。董邦政表示,自己被朝廷调派来上海主持抗倭战事,自己一定不辜负皇上对自己的厚望,一定带领上海军民坚决与倭寇血战,不彻底根除倭患绝不罢休。
董邦政的讲话博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董邦政,字克平,号北山,别号剑谷山人,弘治十三年生。父亲董琦,曾任河南布政司参议,官居四品。董邦政也是官宦家子弟,小时候便胸有大志,有一次与一群小朋友做游戏,竟将他父亲的官轿抬了出来,并打出了他父亲的黄盖。父亲责骂他说:“你是什么人?怎么敢动用官家的仪仗?”小邦政昂然答道:“我怎么就不能用官家的仪仗?将来我还要做更大的官呢!”董琦由此觉得这个孩子能成大器,便经常带在身边,着力培训。
董邦政虽然天资聪明,但是为文不落俗套,在县学里考试,屡屡取得第一。然而聪明好学、学兼文武的董邦政却在科举考场上屡屡失败,直到嘉靖二十八年才被推荐赴京会试,终于金榜题名,被选拔为贡生,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时候董邦政已经有四十八岁了。同年底,董邦政被任命为应天府六合县知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六合紧临南京,背靠长江,是当时的南北水路要冲。然而,当时的六合经济凋敝、治安混乱,打击匪寇成为董邦政上任后的一项主要任务。对六合境内的匪寇,董邦政采取了抚剿并重的策略:对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农夫,董邦政采取招抚政策,给予生活出路;对那些恶贯满盈的惯匪则坚决予以打击。到任不久,董邦政带少量兵丁在瓜埠巡江,忽然有五艘大船向自己驶来,董邦政通过问话和船上人鬼鬼祟祟的行动,立即判断船上人是江洋大盗,正杀气腾腾地奔自己而来,气焰十分嚣张。随从官兵都惊惧不已,董邦政则从容镇定,与一名老家人驾一叶扁舟,迎着盗贼船奋勇而上。经过一场弓箭战,十余名江匪连续被射杀。老家人也“且骂且射”,表现十分勇敢。江寇见势不妙,驾船败退。董邦政第一次剿匪取得了胜利,六合的匪患也从此消失了。
董邦政取得瓜埠剿匪的胜利,消息传开,江南名士凌约言慕名前来拜访。这位凌约言可不是等闲之辈,乃是一位江南名士,嘉靖十九年进士,官至大名府通判。董邦政在自己的中军宴请凌约言,酒宴席上,董邦政拿出自己的一份奏议——《江防方略》给凌约言看,博得了这位江南名士的赞叹。
《江防方略》包括?“举将才”“利器械”等二十条建议措施,件件为目前当务之急,条条有真知灼见。其中“利器械”一议,针对当时官兵“器械不精,弓矢不具”,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战斗小组、各种兵器配合使用、兵士协同作战的思想,建议将兵士分别训练成“火枪手”“弓箭手”“长枪手”。?“火枪手”攻击距离较远处的敌人;“弓箭手”?射远近之间的敌人;“长枪手”用于近战中的互相搏杀。远、中、近相互配合以增强作战的效能。
嘉靖三十二年,董邦政因在六合的突出政绩被破格提拔为苏松海防道佥事,十月十五日到任,驻扎上海。到任之初,董邦政一边主持修筑城墙的工作,一方面从事抗倭队伍的组建工作。由于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董邦政很快组织起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并且聘请金山卫的军官加紧进行军事训练。这支队伍以盐民、渔民、船民等下层民众为主,他们吃苦耐劳,作战勇猛,担负起了保卫上海及苏松地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