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三国庶天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辩,因此支撑大将军府权力法理的关键就是刘辩,只要刘辩继续当皇帝,他以勤王大功加官晋爵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将军府的旧属余党也会奉刘辩为主,继续围绕在何太后与袁绍的周围。
然而这是朝臣代表太傅袁隗不愿意见到的场面。
因为何太后长期以来都与宦官势力保持着极为暧昧的关系,甚至在何进死前,还曾联合车骑将军何苗以及宦官对抗何进,所以一旦刘辩继续留在皇帝的位子上,由于年纪尚小,何太后临朝称制主掌局面几乎是必然的,她本人又与宦官势力以及大将军府旧属势力都有交集,很有可能以她为核心在朝中重新聚集起一派新的政治势力,这是好不容易熬死何进与十常侍的袁隗要极力避免的情况。
反过来对于袁绍来说,他最稳妥的选择自然是顺从叔父袁隗,放弃自己大将军府后继领头人的角色,加入袁隗的阵营。如此一来可以保证高官厚禄,但是政治地位一定是低于袁隗、董卓甚至兄长袁基与弟弟袁术的。原因无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哪怕同属汝南袁氏,毕竟嫡庶有别,最高的权力、最大的利益永远属于家族最纯正的血脉。
可是当袁绍义无反顾开始为何进效力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决定就显而易见了,这样的人又怎会甘心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屈居下流呢?
袁隗要彻底扳倒以大将军府旧属为代表的外戚余党,而且还要防止宦官势力重新抬头,采取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对外,丁原身死、雒阳戒严、大将军府旧属难以入城等等事件,都是他在此大方针下实行具体举措的一个个缩影。另一方面对内,最果断有效的做法无疑是铤而走险,废掉刘辩,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哪怕这样做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乃至不惜与侄儿袁绍恩断义绝,他也必须这么做。
当然,袁隗为了尽可能让自己、让家族不蒙上恶名,有他的打算,即自己躲在幕后,而扶持董卓站在台前,替自己办脏事。
从之前鲍信的陈述看来,袁绍原本依然对叔父与董卓有所期待,他倒也不得不有所期待——雒阳内外大权都在袁隗与董卓手上,他所控制的私兵确实可以拼个鱼死网破,可是众寡悬殊,成功实在机会太小。鲍信骂他不足与谋,的确是义愤之言,然而他到底不是亡命徒,有自己的考虑无可厚非。
张蒙在中东门时曾听到吕布对张济说,朝中要商讨大事,这个大事而今看来不用说,肯定就是废立之事了,有袁隗、董卓操控,此事基本没有变数,势在必行。
刘辩倒台,袁绍在政治上没有依靠、在京师更无号召力,如果拒绝顺从,除了立刻逃亡别无他法。与之相对的,与袁隗更加亲近、并且在政治立场上跟随袁隗的汝南袁氏嫡子袁术受拜为后将军,受到了拔擢。
袁绍虽说与袁隗政见不合,可血浓于水,有袁隗指示,袁绍绝对可以成功逃掉。
“这一次,袁隗与董卓大获全胜,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们还是低估了袁绍的意志与能量,袁绍逃亡,为的是卷土重来,在京师输掉的局,要在京师之外找回来。”张蒙暗自嗟叹,“从这一刻开始,天下大乱其实真正进入了倒计时。”
袁绍逃亡后次日,史阿差不多时连滚带爬跑进院子,惊呼:“张、张君!变、变天了!”
张蒙处变不惊,镇定地点了点头。
果不其然,就在九月初一这日,刘辩被废,异母庶弟陈留王刘协登上了皇位。登基仪式在宫中举行,简单而又仓促,一切都在张蒙的预料中。
皇帝更换只是政权更迭的序幕,接下来几日,看似风平浪静的雒阳暗流涌动。先是何太后被废,而后何太后又被鸠杀。这标志着袁隗与董卓继逼走袁绍、废立皇帝后,将大将军府余党以及宦官残党最后的希望扑灭,肃清了敌对势力的核心。
紧接着朝廷遥拜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腾出来的太尉之位由司空董卓改任,再拜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重新确立了三公。杨彪出身弘农杨氏,与黄琬皆为名士,提他们上位,自是为了拉拢士人。除此之外,又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确保了中层官员的稳定。
这还不算,董卓为首的三公带领朝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等曾经遭到宦官迫害党锢中人的案件,并为他们平反,一律恢复生前爵位,派使者去他们的坟墓祭悼,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可见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自知根基浅薄的董卓在极力向士人示好。
董卓既拜太尉,兼领前将军,又以朝廷的名义拜自己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担任侍中、中军校尉,可出入皇宫,同时掌控禁军。其他嫡系将官却没有被格外封赏,这是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实则都被安插进了各处的军职,把控实际军权。
雒阳城权力交替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身处局中,始终旁观的张蒙终于不可避免卷入其中。
这一日,他正在院中煎药,忽然有人直接推门而入,高声大呼:“张承英在否?”
史阿与单仲见来人粗鲁无状,一并上前,张蒙却将他们制止住了。
“吕兄,多日不见。”
张蒙认识对方,拱了拱手。
“嗯,你在就好。”吕布面无表情,“董公找你一叙。”
董卓再一次找上门来了。
辩,因此支撑大将军府权力法理的关键就是刘辩,只要刘辩继续当皇帝,他以勤王大功加官晋爵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将军府的旧属余党也会奉刘辩为主,继续围绕在何太后与袁绍的周围。
然而这是朝臣代表太傅袁隗不愿意见到的场面。
因为何太后长期以来都与宦官势力保持着极为暧昧的关系,甚至在何进死前,还曾联合车骑将军何苗以及宦官对抗何进,所以一旦刘辩继续留在皇帝的位子上,由于年纪尚小,何太后临朝称制主掌局面几乎是必然的,她本人又与宦官势力以及大将军府旧属势力都有交集,很有可能以她为核心在朝中重新聚集起一派新的政治势力,这是好不容易熬死何进与十常侍的袁隗要极力避免的情况。
反过来对于袁绍来说,他最稳妥的选择自然是顺从叔父袁隗,放弃自己大将军府后继领头人的角色,加入袁隗的阵营。如此一来可以保证高官厚禄,但是政治地位一定是低于袁隗、董卓甚至兄长袁基与弟弟袁术的。原因无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哪怕同属汝南袁氏,毕竟嫡庶有别,最高的权力、最大的利益永远属于家族最纯正的血脉。
可是当袁绍义无反顾开始为何进效力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决定就显而易见了,这样的人又怎会甘心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屈居下流呢?
袁隗要彻底扳倒以大将军府旧属为代表的外戚余党,而且还要防止宦官势力重新抬头,采取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对外,丁原身死、雒阳戒严、大将军府旧属难以入城等等事件,都是他在此大方针下实行具体举措的一个个缩影。另一方面对内,最果断有效的做法无疑是铤而走险,废掉刘辩,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哪怕这样做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乃至不惜与侄儿袁绍恩断义绝,他也必须这么做。
当然,袁隗为了尽可能让自己、让家族不蒙上恶名,有他的打算,即自己躲在幕后,而扶持董卓站在台前,替自己办脏事。
从之前鲍信的陈述看来,袁绍原本依然对叔父与董卓有所期待,他倒也不得不有所期待——雒阳内外大权都在袁隗与董卓手上,他所控制的私兵确实可以拼个鱼死网破,可是众寡悬殊,成功实在机会太小。鲍信骂他不足与谋,的确是义愤之言,然而他到底不是亡命徒,有自己的考虑无可厚非。
张蒙在中东门时曾听到吕布对张济说,朝中要商讨大事,这个大事而今看来不用说,肯定就是废立之事了,有袁隗、董卓操控,此事基本没有变数,势在必行。
刘辩倒台,袁绍在政治上没有依靠、在京师更无号召力,如果拒绝顺从,除了立刻逃亡别无他法。与之相对的,与袁隗更加亲近、并且在政治立场上跟随袁隗的汝南袁氏嫡子袁术受拜为后将军,受到了拔擢。
袁绍虽说与袁隗政见不合,可血浓于水,有袁隗指示,袁绍绝对可以成功逃掉。
“这一次,袁隗与董卓大获全胜,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们还是低估了袁绍的意志与能量,袁绍逃亡,为的是卷土重来,在京师输掉的局,要在京师之外找回来。”张蒙暗自嗟叹,“从这一刻开始,天下大乱其实真正进入了倒计时。”
袁绍逃亡后次日,史阿差不多时连滚带爬跑进院子,惊呼:“张、张君!变、变天了!”
张蒙处变不惊,镇定地点了点头。
果不其然,就在九月初一这日,刘辩被废,异母庶弟陈留王刘协登上了皇位。登基仪式在宫中举行,简单而又仓促,一切都在张蒙的预料中。
皇帝更换只是政权更迭的序幕,接下来几日,看似风平浪静的雒阳暗流涌动。先是何太后被废,而后何太后又被鸠杀。这标志着袁隗与董卓继逼走袁绍、废立皇帝后,将大将军府余党以及宦官残党最后的希望扑灭,肃清了敌对势力的核心。
紧接着朝廷遥拜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腾出来的太尉之位由司空董卓改任,再拜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重新确立了三公。杨彪出身弘农杨氏,与黄琬皆为名士,提他们上位,自是为了拉拢士人。除此之外,又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确保了中层官员的稳定。
这还不算,董卓为首的三公带领朝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等曾经遭到宦官迫害党锢中人的案件,并为他们平反,一律恢复生前爵位,派使者去他们的坟墓祭悼,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可见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自知根基浅薄的董卓在极力向士人示好。
董卓既拜太尉,兼领前将军,又以朝廷的名义拜自己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担任侍中、中军校尉,可出入皇宫,同时掌控禁军。其他嫡系将官却没有被格外封赏,这是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实则都被安插进了各处的军职,把控实际军权。
雒阳城权力交替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身处局中,始终旁观的张蒙终于不可避免卷入其中。
这一日,他正在院中煎药,忽然有人直接推门而入,高声大呼:“张承英在否?”
史阿与单仲见来人粗鲁无状,一并上前,张蒙却将他们制止住了。
“吕兄,多日不见。”
张蒙认识对方,拱了拱手。
“嗯,你在就好。”吕布面无表情,“董公找你一叙。”
董卓再一次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