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皇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杨末指着自己鼻尖,刘昭仪病故时兆言七岁,她也才九岁,“我九岁的时候,就会说这种话?我又从哪儿学来的?”
“谁知道你从哪儿学来的,说不定就是你自己信口诌的,反正你从小就是个怪胎,歪歪理最多。”兆言低下头,“呐,你安慰我的时候一套一套的,那些道理不用我再跟你讲一遍了吧?”
杨末跟他默默地并排跪了很久,才反应过来这话的含义:“所以……你今天其实是来陪我安慰我的?前几天也是?你有这么好心?”
兆言的脸白了又红,红了又白,咬牙切齿憋出一句:“杨末,你简直是榆木疙瘩,没救了。”
“好心你就说嘛,拐弯抹角谁有功夫去猜你的小心思?”杨末没好气地瞪他,“还不是你回回都说有重要的消息转告,今天也是,别告诉我那些都是你脸皮薄扯出来的幌子。”
“本来就是……”兆言说到一半生生打住,“本来就是有重要的消息。小舅舅现在也不上朝,淑妃久居深宫,就属我行走最方便,有什么动向可以立刻来转告,免得你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形。”
杨末问:“那你今天又带来什么重大消息了?”
没想到兆言还真有事传达:“其实是淑妃的意思……她出宫一趟不易,下葬那天也来不了。你们家祖墓在南郊五十里外,淑妃说如果你舍不得父兄,就在那边多呆一段时间,过了正月再回来。”
杨末觉得奇怪:“淑妃为何要特意叮嘱这个?”
“因为……”兆言迟疑了一下,“淑妃怕你留在京中难为。”
杨末愈发不明就里,更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留在京中有何难为?”
兆言盯着她看了片刻,才说:“正月里鲜卑的使团要来洛阳拜会父皇。”
“鲜卑的使团……”杨末心思一转,便立刻明白了其中原委,神色转冷目露恨意,“鲜卑使团谁为首?难道是慕容筹?他还敢进洛阳城,有十个头我都给他砍下来!”
“淑妃就是怕你冲动误事,”兆言叹道,“不是慕容筹,是魏太子。”
这回过了许久都没听见杨末吭声,连呼吸声也微不可闻。兆言诧异地转过头,发现杨末垂首而跪,生麻布从两侧垂下遮住她的脸,只看到两只手握成了拳抵在膝前,因为握得太紧而微微颤抖。
她的声音很低,似从胸腔深处逸出,一字一顿,像是疑问,又像陈述:“宇、文、徕。”
这是沈兆言第一次从杨末口中听到宇文徕的名字。她深深地吸气,抬起头来望向灵堂正中杨公的牌位。他从未在她眼中看到那么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愤怨、有哀伤、有懊悔、有无奈,纠缠混杂在一起,难分难舍,最后都化作冷漠的决绝。
他并不知道她和宇文徕的过往,所以不明白她那一瞬间眼神的深意;等他终于明白时,一切都已来不及。
☆、第八章凤求凰1
元熙十八年春正月初三,魏太子宇文徕亲率使团出使洛阳。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两国虽然已达成盟约结为友邦,吴帝尊魏帝为叔、与太子叙为兄弟,但在此之前刚刚经历一场惨烈的战役,再往前则数十年间大大小小征战不断。就算为了表示友好、庆贺结盟,太子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出使对方国都,派个使臣过去意思意思就行了,万一对方背信弃义把太子扣下当人质、或者索性杀了怎么办,那可是一国之储君,易储都会引发国事动荡,更何况囚禁被杀。
会这么想的绝不止一个两个,不但魏国诸将都有此顾虑劝诫太子不要以身犯险,吴帝也收到了不少这种奏折。但吴帝是个好面子的人,手下也有一大群好面子的大臣,犹以主持此次和谈的张士则为首,自认是一诺千金的君子,谈判时可以针锋相对拍桌子骂娘,一旦谈定了签下合约,那就必须遵守不能反悔,至少不能这么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反悔。
再说了,五百里外慕容筹那十多万大军是吃干饭的吗?太子要是少一根寒毛,不出三日鲜卑的铁骑就会踏破洛阳大门。
无论两边私下里经过多少争执辩论,正月初三这日,魏太子宇文徕还是如约出现在洛阳上东门外。吴帝携贵妃、皇子公主亲自出城迎接,与太子兄弟相称,迎入宫城盛宴款待。
吴朝的爱国志士对于绑架魏太子一事始终不能释怀,宫宴上兵部尚书就半是玩笑半是威胁地问太子:殿□为储君只带五百卫士深入我国都城,就不怕我们把殿下一直留在洛阳作客?
宇文徕的回答不卑不亢,也很直接:我父亲儿子众多,光是成年的就有八个,个个心怀壮志才略过人,完全不用担心皇祚后继无人。我能被立为储君只是因为年龄最长,其实才德韬略远比不上我的弟弟们,甚至还有人说我优柔寡断不能成为贤明的君主。你们要是扣押我或是杀了我,正中这些人的下怀,他们就能另选一位有雄才伟略的储君。
一席话说得吴国君臣都有些气馁,偏偏他说的都是大实话。对鲜卑人来说,什么叫心怀壮志雄才伟略的君主?不就是把南边的吴国打下来吗。吴人当然希望魏国皇帝越昏庸越好。宇文徕以后昏不昏庸不好说,但至少他对吴国态度亲善不愿兴兵。吴魏能够休战和谈,主要就是靠他和舅舅慕容筹这两根鼎梁柱石。把他杀了让那些主战派支持的好战皇子上台,吴国的君臣更不愿意看到。
绑架魏太子这事只好暂时先搁置再议了。
除开那些伤感情的国事纷争,吴帝与这个不甘不愿被迫认下的弟弟的初次会面,倒也算是宾主尽欢。正月一直到上元节后,洛阳城都不设宵禁,国库出资大兴灯会,令百姓尽兴夜游,顺便向友邦炫耀一下大吴的繁荣兴盛财大气粗。
当然,这一切都尽量避开了那些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了至亲的武将家属,尤其是杨氏一门。招待魏太子的宫宴,淑妃一律称病不出席;杨令猷的门生亲党也不在邀请之列,或者皇帝会委婉地允许他们告假在家。
杨公和诸子灵柩赶在过年前腊月底下葬,杨末和七郎遵照淑妃的吩咐留在祖墓守灵,直至三七过后才回到府中。祖墓远在郊外,这回兆言寻不着理由常常去探望他们了,一听说杨末和七郎回府,当天上午立刻就巴巴地赶过来。
兆言原本以为杨末会像听到慕容筹的名字一样,对宇文徕恨之入骨、欲置死地而后快,也担心她会不会在这个关头冲动做出不利于国家的事来。毕竟宇文徕才是魏军的主帅,而随着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储君逐渐在两国政治舞台上亮相,吴人也渐渐明白了他才是这次短暂快速却致命的闪电战的主导,慕容筹只是他的副手、政令的执行者。魏帝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太子从深宫走到台前,日后他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直至权力更迭。
但杨末对此未置一词,她默然接受了淑妃的安排,避开魏太子的锋芒,在京郊的墓园里默默守着父兄的新坟。除了那次听到她切齿念出宇文徕的名字,看不出这个人对她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兆言有二十多天没有见到杨末了,乍一见她,觉得她似乎比年前又清减了些,话变得更少,神情姿态也更不像一个刚跨入十六岁的豆蔻少女。他觉得她的目光愈发锐利,看任何人都有一种冰冷的疏离,即使他和她从小一起玩到大,互相看过对方光屁股的交情,她看他时那层疏离也并未减轻,以致于他满心欢喜地向她迎过去时,走到一半就被她的冷淡滞住了脚步。这些日子她一直留在墓园中,什么也没有发生,父兄过世也过了月余,他猜不透她为何会有这些改变。
杨末倒先和他打招呼:“淑妃可安好?不是真的病了吧?”
兆言回过神来:“淑妃没事,也让我转告你们不必担忧,她说抱恙只是为了……不那么尴尬。”
杨末点点头。淑妃心志非一般女子可比,她说没事就真的没事。
兆言面对她有点手足无措,一句话说完就不知道接什么好了,跟在她后面走进院中。杨夫人一直病体未愈,留在府中休养,七郎杨末回来自然要先去向她请安。走到一半杨末忽然想起来,转头问兆言:“鲜卑的使团走了吗?”
兆言道:“还没有。”
杨末步子一顿:“不是说过完上元节就走的吗?”
“原定是十七走的,但不知为何又滞留了几日,行程未定。”
她的语调变得尖利:“怎么没人告诉我这事?早知道我今天绝不回来。”
大娘... -->>
“我?”杨末指着自己鼻尖,刘昭仪病故时兆言七岁,她也才九岁,“我九岁的时候,就会说这种话?我又从哪儿学来的?”
“谁知道你从哪儿学来的,说不定就是你自己信口诌的,反正你从小就是个怪胎,歪歪理最多。”兆言低下头,“呐,你安慰我的时候一套一套的,那些道理不用我再跟你讲一遍了吧?”
杨末跟他默默地并排跪了很久,才反应过来这话的含义:“所以……你今天其实是来陪我安慰我的?前几天也是?你有这么好心?”
兆言的脸白了又红,红了又白,咬牙切齿憋出一句:“杨末,你简直是榆木疙瘩,没救了。”
“好心你就说嘛,拐弯抹角谁有功夫去猜你的小心思?”杨末没好气地瞪他,“还不是你回回都说有重要的消息转告,今天也是,别告诉我那些都是你脸皮薄扯出来的幌子。”
“本来就是……”兆言说到一半生生打住,“本来就是有重要的消息。小舅舅现在也不上朝,淑妃久居深宫,就属我行走最方便,有什么动向可以立刻来转告,免得你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形。”
杨末问:“那你今天又带来什么重大消息了?”
没想到兆言还真有事传达:“其实是淑妃的意思……她出宫一趟不易,下葬那天也来不了。你们家祖墓在南郊五十里外,淑妃说如果你舍不得父兄,就在那边多呆一段时间,过了正月再回来。”
杨末觉得奇怪:“淑妃为何要特意叮嘱这个?”
“因为……”兆言迟疑了一下,“淑妃怕你留在京中难为。”
杨末愈发不明就里,更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留在京中有何难为?”
兆言盯着她看了片刻,才说:“正月里鲜卑的使团要来洛阳拜会父皇。”
“鲜卑的使团……”杨末心思一转,便立刻明白了其中原委,神色转冷目露恨意,“鲜卑使团谁为首?难道是慕容筹?他还敢进洛阳城,有十个头我都给他砍下来!”
“淑妃就是怕你冲动误事,”兆言叹道,“不是慕容筹,是魏太子。”
这回过了许久都没听见杨末吭声,连呼吸声也微不可闻。兆言诧异地转过头,发现杨末垂首而跪,生麻布从两侧垂下遮住她的脸,只看到两只手握成了拳抵在膝前,因为握得太紧而微微颤抖。
她的声音很低,似从胸腔深处逸出,一字一顿,像是疑问,又像陈述:“宇、文、徕。”
这是沈兆言第一次从杨末口中听到宇文徕的名字。她深深地吸气,抬起头来望向灵堂正中杨公的牌位。他从未在她眼中看到那么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愤怨、有哀伤、有懊悔、有无奈,纠缠混杂在一起,难分难舍,最后都化作冷漠的决绝。
他并不知道她和宇文徕的过往,所以不明白她那一瞬间眼神的深意;等他终于明白时,一切都已来不及。
☆、第八章凤求凰1
元熙十八年春正月初三,魏太子宇文徕亲率使团出使洛阳。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两国虽然已达成盟约结为友邦,吴帝尊魏帝为叔、与太子叙为兄弟,但在此之前刚刚经历一场惨烈的战役,再往前则数十年间大大小小征战不断。就算为了表示友好、庆贺结盟,太子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出使对方国都,派个使臣过去意思意思就行了,万一对方背信弃义把太子扣下当人质、或者索性杀了怎么办,那可是一国之储君,易储都会引发国事动荡,更何况囚禁被杀。
会这么想的绝不止一个两个,不但魏国诸将都有此顾虑劝诫太子不要以身犯险,吴帝也收到了不少这种奏折。但吴帝是个好面子的人,手下也有一大群好面子的大臣,犹以主持此次和谈的张士则为首,自认是一诺千金的君子,谈判时可以针锋相对拍桌子骂娘,一旦谈定了签下合约,那就必须遵守不能反悔,至少不能这么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反悔。
再说了,五百里外慕容筹那十多万大军是吃干饭的吗?太子要是少一根寒毛,不出三日鲜卑的铁骑就会踏破洛阳大门。
无论两边私下里经过多少争执辩论,正月初三这日,魏太子宇文徕还是如约出现在洛阳上东门外。吴帝携贵妃、皇子公主亲自出城迎接,与太子兄弟相称,迎入宫城盛宴款待。
吴朝的爱国志士对于绑架魏太子一事始终不能释怀,宫宴上兵部尚书就半是玩笑半是威胁地问太子:殿□为储君只带五百卫士深入我国都城,就不怕我们把殿下一直留在洛阳作客?
宇文徕的回答不卑不亢,也很直接:我父亲儿子众多,光是成年的就有八个,个个心怀壮志才略过人,完全不用担心皇祚后继无人。我能被立为储君只是因为年龄最长,其实才德韬略远比不上我的弟弟们,甚至还有人说我优柔寡断不能成为贤明的君主。你们要是扣押我或是杀了我,正中这些人的下怀,他们就能另选一位有雄才伟略的储君。
一席话说得吴国君臣都有些气馁,偏偏他说的都是大实话。对鲜卑人来说,什么叫心怀壮志雄才伟略的君主?不就是把南边的吴国打下来吗。吴人当然希望魏国皇帝越昏庸越好。宇文徕以后昏不昏庸不好说,但至少他对吴国态度亲善不愿兴兵。吴魏能够休战和谈,主要就是靠他和舅舅慕容筹这两根鼎梁柱石。把他杀了让那些主战派支持的好战皇子上台,吴国的君臣更不愿意看到。
绑架魏太子这事只好暂时先搁置再议了。
除开那些伤感情的国事纷争,吴帝与这个不甘不愿被迫认下的弟弟的初次会面,倒也算是宾主尽欢。正月一直到上元节后,洛阳城都不设宵禁,国库出资大兴灯会,令百姓尽兴夜游,顺便向友邦炫耀一下大吴的繁荣兴盛财大气粗。
当然,这一切都尽量避开了那些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了至亲的武将家属,尤其是杨氏一门。招待魏太子的宫宴,淑妃一律称病不出席;杨令猷的门生亲党也不在邀请之列,或者皇帝会委婉地允许他们告假在家。
杨公和诸子灵柩赶在过年前腊月底下葬,杨末和七郎遵照淑妃的吩咐留在祖墓守灵,直至三七过后才回到府中。祖墓远在郊外,这回兆言寻不着理由常常去探望他们了,一听说杨末和七郎回府,当天上午立刻就巴巴地赶过来。
兆言原本以为杨末会像听到慕容筹的名字一样,对宇文徕恨之入骨、欲置死地而后快,也担心她会不会在这个关头冲动做出不利于国家的事来。毕竟宇文徕才是魏军的主帅,而随着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储君逐渐在两国政治舞台上亮相,吴人也渐渐明白了他才是这次短暂快速却致命的闪电战的主导,慕容筹只是他的副手、政令的执行者。魏帝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太子从深宫走到台前,日后他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直至权力更迭。
但杨末对此未置一词,她默然接受了淑妃的安排,避开魏太子的锋芒,在京郊的墓园里默默守着父兄的新坟。除了那次听到她切齿念出宇文徕的名字,看不出这个人对她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兆言有二十多天没有见到杨末了,乍一见她,觉得她似乎比年前又清减了些,话变得更少,神情姿态也更不像一个刚跨入十六岁的豆蔻少女。他觉得她的目光愈发锐利,看任何人都有一种冰冷的疏离,即使他和她从小一起玩到大,互相看过对方光屁股的交情,她看他时那层疏离也并未减轻,以致于他满心欢喜地向她迎过去时,走到一半就被她的冷淡滞住了脚步。这些日子她一直留在墓园中,什么也没有发生,父兄过世也过了月余,他猜不透她为何会有这些改变。
杨末倒先和他打招呼:“淑妃可安好?不是真的病了吧?”
兆言回过神来:“淑妃没事,也让我转告你们不必担忧,她说抱恙只是为了……不那么尴尬。”
杨末点点头。淑妃心志非一般女子可比,她说没事就真的没事。
兆言面对她有点手足无措,一句话说完就不知道接什么好了,跟在她后面走进院中。杨夫人一直病体未愈,留在府中休养,七郎杨末回来自然要先去向她请安。走到一半杨末忽然想起来,转头问兆言:“鲜卑的使团走了吗?”
兆言道:“还没有。”
杨末步子一顿:“不是说过完上元节就走的吗?”
“原定是十七走的,但不知为何又滞留了几日,行程未定。”
她的语调变得尖利:“怎么没人告诉我这事?早知道我今天绝不回来。”
大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