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39.com,混血八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咸丰的遗体在华丽异常的棺椁里停着,盛大的葬礼在按部班的举办着,但是不远的地方,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唇枪舌剑也一直没有停歇。本来肃顺不至于这么被动,他可西太后厉害多了,但是架不住他的猪队友实在太坑。咸丰生前一再强调不可以让后宫干政,但却把大政的决定权都给了后宫,他自己精神分裂也算了,可怜的肃顺也被他连累了。“赞襄一切政务”这事,两宫太后知根知底,他们如果拿这六个字说事,等于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必须得到印章的八大臣,只能在谈判步步退让,尽可能的减小损失。但是他们鸡毛蒜皮掰扯到第三天的时候,杜翰忽然发现,这些天大家都忙着算账了,他们忘了一件大事。
清沿明制,凡皇帝驾崩后,在没有“恭”庙号、谥号之前,为了区别于“今”(新皇帝),统称“大行皇帝”皇太后皇后也是如此。而当大行皇帝初崩之时,皇太子还没有正式登基,更没有年号。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一般等皇太子在大行皇帝的灵柩前即位之后,即称之为“嗣皇帝”(意思大概和“准皇帝”差不多),其实嗣皇帝只不过是接收了皇帝的权力,严格讲起来其身份仍然只是皇太子而已,因为此时他还没有正式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但是这嗣皇帝灵前继位这一步是不能少的,不然等于没有皇帝了。
不过这些天,八臣和两宫太后一直在忙着谈判,具体负责典礼仪制的礼部官员又大都在北京,所弄出了一个贻笑千古的笑话。八大臣既未在咸丰皇帝驾崩的当天(也是七月十七日)立即奉皇太子于柩前即位,却从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驾崩当日,已经开始以“新皇帝”的身份下“谕”而且称“朕”晋封嫡母(咸丰皇后钮枯禄氏)和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从法理讲起来,由于八大臣的疏忽,在这三天里,大清王朝应该是处于一个“没有皇帝”的时段里。
虽然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但总一直忘着强。谈判只能紧急叫停,大伙又忙活起了灵前继位。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内阁再颁“喜诏”宣布皇太子载淳秉承大行皇帝遗命,即位为嗣皇帝。直到这一天,大清才算有了新的皇帝。
虽然只是个礼法问题,但是肃顺等人还是一身的冷然,他们太大意了。这事可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万一载淳的那个皇叔想不开,直接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理由,自立为君,八大臣他们的麻烦可大了。
有了这么一个风波,在经过长达四天的谈判以后,八大臣和两宫终于达成了如下妥协:(一)奏章送呈皇太后御览;(二)凡“谕”皆由八大臣拟定,皇太后批准后盖章,首盖东太后的“御赏”印,末盖西太后“同道堂”印,缺一不可;(三)任免高级官员,由八大臣提名,皇太后裁定;一般官员的任免,则仍由八大臣提名候选人,然后在皇太后的监督下,由小皇帝用类似“抓阄”的办法决定,先抓者为正,后抓者为副。虽然最后抓阄这招有点扯淡,但这是小皇帝唯一能配合的方案了,不然六岁的孩子别说任免官吏了,字还认不全呢!
两宫与顾命八臣的权力分配,这样暂时确定下来了。尽管这对双方来说,都觉得很委屈,但事实此时已经形成“垂帘与辅政”兼而有之的局面。懿贵妃不仅要实惠,她还要面子,她想坐到帘子后面去。肃顺死硬的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咸丰不许后宫干政,他是没办法了。但是面子他还是要守住的,两宫干政也只能以小皇帝的名义,绝不能坐实了两宫参与政治的合法性。
八大臣还于七月十七日大行皇帝驾崩当天,公布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 “恭理丧仪王大臣”名单,大体意思相当于大行皇帝“的治丧委员会。谕为“著派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侍郎杜翰恭理丧仪。”这十个人,肃顺与杜翰两人原是八大臣“一伙”的主干,自不必说,仁寿、奕譞、绵森本来在避暑山庄,也不必说。剩下义道、奕訢、周祖培、全庆、陈孚恩等五位都在北京“留守”肃顺又耍了个“花招”除命属于自己的“铁杆粉丝”陈孚恩“星速前来行在”外,其余四位均“著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
这个意思很明显,是不要恭亲王奕訢已经恭亲王一党的人来承德,坚决不给奕欣在咸丰灵前四处串联的机会。但是无端阻止大行皇帝的亲兄弟到哥哥灵柩前一抒痛丧手足之哀,毕竟是一件于情于理都很难讲得过去的事情。八大臣又不能把咸丰兄弟桌子底下那点事都给抖搂出来,只能是肃顺再背了一次跋扈的恶名。
。
咸丰的遗体在华丽异常的棺椁里停着,盛大的葬礼在按部班的举办着,但是不远的地方,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唇枪舌剑也一直没有停歇。本来肃顺不至于这么被动,他可西太后厉害多了,但是架不住他的猪队友实在太坑。咸丰生前一再强调不可以让后宫干政,但却把大政的决定权都给了后宫,他自己精神分裂也算了,可怜的肃顺也被他连累了。“赞襄一切政务”这事,两宫太后知根知底,他们如果拿这六个字说事,等于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必须得到印章的八大臣,只能在谈判步步退让,尽可能的减小损失。但是他们鸡毛蒜皮掰扯到第三天的时候,杜翰忽然发现,这些天大家都忙着算账了,他们忘了一件大事。
清沿明制,凡皇帝驾崩后,在没有“恭”庙号、谥号之前,为了区别于“今”(新皇帝),统称“大行皇帝”皇太后皇后也是如此。而当大行皇帝初崩之时,皇太子还没有正式登基,更没有年号。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一般等皇太子在大行皇帝的灵柩前即位之后,即称之为“嗣皇帝”(意思大概和“准皇帝”差不多),其实嗣皇帝只不过是接收了皇帝的权力,严格讲起来其身份仍然只是皇太子而已,因为此时他还没有正式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但是这嗣皇帝灵前继位这一步是不能少的,不然等于没有皇帝了。
不过这些天,八臣和两宫太后一直在忙着谈判,具体负责典礼仪制的礼部官员又大都在北京,所弄出了一个贻笑千古的笑话。八大臣既未在咸丰皇帝驾崩的当天(也是七月十七日)立即奉皇太子于柩前即位,却从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驾崩当日,已经开始以“新皇帝”的身份下“谕”而且称“朕”晋封嫡母(咸丰皇后钮枯禄氏)和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从法理讲起来,由于八大臣的疏忽,在这三天里,大清王朝应该是处于一个“没有皇帝”的时段里。
虽然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但总一直忘着强。谈判只能紧急叫停,大伙又忙活起了灵前继位。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内阁再颁“喜诏”宣布皇太子载淳秉承大行皇帝遗命,即位为嗣皇帝。直到这一天,大清才算有了新的皇帝。
虽然只是个礼法问题,但是肃顺等人还是一身的冷然,他们太大意了。这事可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万一载淳的那个皇叔想不开,直接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理由,自立为君,八大臣他们的麻烦可大了。
有了这么一个风波,在经过长达四天的谈判以后,八大臣和两宫终于达成了如下妥协:(一)奏章送呈皇太后御览;(二)凡“谕”皆由八大臣拟定,皇太后批准后盖章,首盖东太后的“御赏”印,末盖西太后“同道堂”印,缺一不可;(三)任免高级官员,由八大臣提名,皇太后裁定;一般官员的任免,则仍由八大臣提名候选人,然后在皇太后的监督下,由小皇帝用类似“抓阄”的办法决定,先抓者为正,后抓者为副。虽然最后抓阄这招有点扯淡,但这是小皇帝唯一能配合的方案了,不然六岁的孩子别说任免官吏了,字还认不全呢!
两宫与顾命八臣的权力分配,这样暂时确定下来了。尽管这对双方来说,都觉得很委屈,但事实此时已经形成“垂帘与辅政”兼而有之的局面。懿贵妃不仅要实惠,她还要面子,她想坐到帘子后面去。肃顺死硬的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咸丰不许后宫干政,他是没办法了。但是面子他还是要守住的,两宫干政也只能以小皇帝的名义,绝不能坐实了两宫参与政治的合法性。
八大臣还于七月十七日大行皇帝驾崩当天,公布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 “恭理丧仪王大臣”名单,大体意思相当于大行皇帝“的治丧委员会。谕为“著派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侍郎杜翰恭理丧仪。”这十个人,肃顺与杜翰两人原是八大臣“一伙”的主干,自不必说,仁寿、奕譞、绵森本来在避暑山庄,也不必说。剩下义道、奕訢、周祖培、全庆、陈孚恩等五位都在北京“留守”肃顺又耍了个“花招”除命属于自己的“铁杆粉丝”陈孚恩“星速前来行在”外,其余四位均“著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
这个意思很明显,是不要恭亲王奕訢已经恭亲王一党的人来承德,坚决不给奕欣在咸丰灵前四处串联的机会。但是无端阻止大行皇帝的亲兄弟到哥哥灵柩前一抒痛丧手足之哀,毕竟是一件于情于理都很难讲得过去的事情。八大臣又不能把咸丰兄弟桌子底下那点事都给抖搂出来,只能是肃顺再背了一次跋扈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