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zw39.com,混血八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实在是太难受了。
肃顺看去是赢了,实际却亲手敲响了自己的丧钟。“见面”时的咆哮,把原本倾向于他的两宫太后,都给气到了恭亲王一边。后面的“搁车”更是把八大臣与两宫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让自己人心尽失,更让西太后对他起了杀心。
肃顺之所以失败,也可以说恰恰是因为他不会运用这个忍字的缘故,他既无法忍耐,也不能做到绝对残忍。他“搁车”的这个举措其实也是一把极其狠毒、极其厉害的双刃剑,西太后躲过去了,他却因此而受到十分沉重的伤害——尽管当时表面看起来他是成功了,其实他是在“找死”试想如果没有发生“搁车”这样严重的事件,则无论他与太后的关系决裂到何种程度,哪怕他曾在殿庭之“毫无人臣之礼”的“公然咆哮”都绝对不至于会掉脑袋。因为那毕竟都是在极其机密的场合“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既无“实迹宣扬余外”也没有造成恶劣的影响,也易于为人所见谅了。
在原本的历史,后来在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打击恭亲王时,曾亲笔写了一道谕指责恭王“妄自尊大,诸多狂傲”“每日召见,趾高气扬”“召见之时,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等等。宗室里面的大侠,恭亲王的五哥惇亲王奕誴,针对这些指责在给皇太后的奏折,曾以“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一语来替他辩护开脱,然后取得了成功。两人相争于暗室,又没别人看见,你非要用这个治人的罪,可是有陷害嫌疑的。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慈禧不得不再次吃了五爷的哑巴亏,让五爷成功保住了六爷。
垂帘听政本身不合清朝的“祖宗家法”而且违背了咸丰皇帝的临终遗命,其法理基础十分薄弱,细论起来,肃顺等人还是站在有理有利一边的。如此则即使日后成了败寇,也必然能获得朝臣派很大的同情,起码论罪之时,无论如何也罪不至死。现在他不计后果的搞出了这样一个令朝野震惊的事件,在皇权不振的明朝或许无所谓,在清朝则已形同公然造反,为开国二百年来所无,不但让“天下臣民共见共闻”而且足以让“天下臣民共愤共弃”毕竟欺负皇帝是英雄,欺负孤儿寡妇可是混蛋了。
但载垣、端华、肃顺等“诸公”此时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了天下公认的混蛋。他们只看到自己罢工一天之后,两宫太后终于服软了,在那道“痛驳”的旨稿痛快的盖了图章,并发交下来。八大臣以为他们胜利了,以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挑战他们的绝对权威了,于是他们的“笑声响彻远近”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他们全然不知,两个服软的人看向军机处方向的眼神里全是杀意,真正的危险正在向他们步步紧逼。
而且因为这次激烈的冲突,肃顺还得出了一个脑回路非常清的结论,两宫太后与六爷奕欣并没有勾结,七爷奕譞是喝多了胡说八道。他也是有理有据,如果两宫与六爷有勾结,断然不会傻乎乎的拿董元醇的奏折说事,反而会大力安抚八大臣。因为奕欣和他的势力都远在北京,两宫太后这个时候拿董元醇的奏折出来和八大臣对刚,根本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还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她们肯定会等到回北京再闹,到时候可以借助奕欣的势力来和八大臣博弈。起码在北京的时候,有奕欣的人马帮着两宫说话,而且八大臣是绝对不敢“搁车”的。八大臣要是在北京“搁车”奕欣派系的人马瞬间能接管军机处,夺取八大臣的大权。
两宫在完全没有六爷奕欣的时候,突然与八大臣开始闹起来,完全是解决内部矛盾的套路。虽然闹得大家很不愉快,但是肃顺也彻底放下了对两宫勾结六爷奕欣的戒心。肃顺的思路还是对的,不过忘了一件事,人是会变的。与八大臣闹翻之前,两宫和恭亲王没勾结,闹翻了之后,人家怎么会一样没勾结呢!肃顺自己忠于咸丰,把咸丰的遗命当作了金科玉律,他没想到与咸丰更近的两宫太后并不像他一样。
战胜了两宫太后的八大臣,也没能痛快过一天。因为他们处理堆积的奏章的时候,发现握有兵权的都统胜保“违制”给皇太后请安折(清朝没有大臣给皇太后递请安折的先例,无例则属“违制”)。而且应该在直隶积极剿匪的胜保,还要扔下前线的军务,请来承德叩谒咸丰的梓宫。
实在是太难受了。
肃顺看去是赢了,实际却亲手敲响了自己的丧钟。“见面”时的咆哮,把原本倾向于他的两宫太后,都给气到了恭亲王一边。后面的“搁车”更是把八大臣与两宫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让自己人心尽失,更让西太后对他起了杀心。
肃顺之所以失败,也可以说恰恰是因为他不会运用这个忍字的缘故,他既无法忍耐,也不能做到绝对残忍。他“搁车”的这个举措其实也是一把极其狠毒、极其厉害的双刃剑,西太后躲过去了,他却因此而受到十分沉重的伤害——尽管当时表面看起来他是成功了,其实他是在“找死”试想如果没有发生“搁车”这样严重的事件,则无论他与太后的关系决裂到何种程度,哪怕他曾在殿庭之“毫无人臣之礼”的“公然咆哮”都绝对不至于会掉脑袋。因为那毕竟都是在极其机密的场合“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既无“实迹宣扬余外”也没有造成恶劣的影响,也易于为人所见谅了。
在原本的历史,后来在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打击恭亲王时,曾亲笔写了一道谕指责恭王“妄自尊大,诸多狂傲”“每日召见,趾高气扬”“召见之时,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等等。宗室里面的大侠,恭亲王的五哥惇亲王奕誴,针对这些指责在给皇太后的奏折,曾以“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一语来替他辩护开脱,然后取得了成功。两人相争于暗室,又没别人看见,你非要用这个治人的罪,可是有陷害嫌疑的。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慈禧不得不再次吃了五爷的哑巴亏,让五爷成功保住了六爷。
垂帘听政本身不合清朝的“祖宗家法”而且违背了咸丰皇帝的临终遗命,其法理基础十分薄弱,细论起来,肃顺等人还是站在有理有利一边的。如此则即使日后成了败寇,也必然能获得朝臣派很大的同情,起码论罪之时,无论如何也罪不至死。现在他不计后果的搞出了这样一个令朝野震惊的事件,在皇权不振的明朝或许无所谓,在清朝则已形同公然造反,为开国二百年来所无,不但让“天下臣民共见共闻”而且足以让“天下臣民共愤共弃”毕竟欺负皇帝是英雄,欺负孤儿寡妇可是混蛋了。
但载垣、端华、肃顺等“诸公”此时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了天下公认的混蛋。他们只看到自己罢工一天之后,两宫太后终于服软了,在那道“痛驳”的旨稿痛快的盖了图章,并发交下来。八大臣以为他们胜利了,以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挑战他们的绝对权威了,于是他们的“笑声响彻远近”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他们全然不知,两个服软的人看向军机处方向的眼神里全是杀意,真正的危险正在向他们步步紧逼。
而且因为这次激烈的冲突,肃顺还得出了一个脑回路非常清的结论,两宫太后与六爷奕欣并没有勾结,七爷奕譞是喝多了胡说八道。他也是有理有据,如果两宫与六爷有勾结,断然不会傻乎乎的拿董元醇的奏折说事,反而会大力安抚八大臣。因为奕欣和他的势力都远在北京,两宫太后这个时候拿董元醇的奏折出来和八大臣对刚,根本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还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她们肯定会等到回北京再闹,到时候可以借助奕欣的势力来和八大臣博弈。起码在北京的时候,有奕欣的人马帮着两宫说话,而且八大臣是绝对不敢“搁车”的。八大臣要是在北京“搁车”奕欣派系的人马瞬间能接管军机处,夺取八大臣的大权。
两宫在完全没有六爷奕欣的时候,突然与八大臣开始闹起来,完全是解决内部矛盾的套路。虽然闹得大家很不愉快,但是肃顺也彻底放下了对两宫勾结六爷奕欣的戒心。肃顺的思路还是对的,不过忘了一件事,人是会变的。与八大臣闹翻之前,两宫和恭亲王没勾结,闹翻了之后,人家怎么会一样没勾结呢!肃顺自己忠于咸丰,把咸丰的遗命当作了金科玉律,他没想到与咸丰更近的两宫太后并不像他一样。
战胜了两宫太后的八大臣,也没能痛快过一天。因为他们处理堆积的奏章的时候,发现握有兵权的都统胜保“违制”给皇太后请安折(清朝没有大臣给皇太后递请安折的先例,无例则属“违制”)。而且应该在直隶积极剿匪的胜保,还要扔下前线的军务,请来承德叩谒咸丰的梓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