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 双赢之局 (1/2)
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电影巨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马丁把相机放到了一旁,凑过去看了一眼哈维尔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忍不住就感叹起来,“一百万阅读量?真是太疯狂了!”即使是眼睛看到了,出身于传统媒体的马丁也还是不敢相信,所谓的“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居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哈维尔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保存在电脑里,准备等回到家里,连接了网络之后再把今天的日记发送上去,脸上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笑容,“如果一个月前你告诉我,我的博客日记能够有十万人阅读,我会告诉你,你疯了。但……网络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不是吗?也许,千年虫没有毁灭世界,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个月前,哈维尔和马丁决定改变报道方向,对“上帝之城”进行跟踪报道,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贫民窟。
一如所料,“巴西环球报”十分爽快地就点头答应了这个提案,但是哈维尔的提案却直接就被“纽约时报”拒绝了。
一没有发生肢体冲突,二没有出现真正绑架,三剧组没有任何噱头看点,这几乎只能算是“一个美国剧组在片场与当地居民发成摩擦”的小事件,不要说“纽约时报”了,就连一些普通报纸都不愿意刊登。
哈维尔的直属编辑干脆利落地说到,“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之前,就不要妄想了。”
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哈维尔又提出了通过博客进行报道的提案,可惜的是还是被枪毙了,直属编辑给出的回答是,“你自己写着玩可以,挂‘纽约时报’外派记者的名号也是允许的,想要报纸帮你宣传或者是刊登之类的,那是不可能的。”
哈维尔一度已经决定要放弃了——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刊登的专题,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自主行为,这是一个看不到结果的死胡同。哈维尔不是刚刚出社会的愣头青,他不喜欢做白日梦。
可是,哈维尔脑海里又再一次浮现起兰斯那双摄人心魄的眸子,他有种奇怪的直觉,类似于记者的新闻直觉,又类似于神秘的第六感,他觉得自己应该撰写这个专题。因为即使他不写这个专题,他手头上目前也没有其他工作。
踌躇犹豫的最后,哈维尔做出了改变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通博客,无偿撰写“上帝之城”的拍摄日记。
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哈维尔和马丁的报道方向却发生了改变。
马丁还是按照原计划,逐渐深入剧组、深入贫民窟,通过剧组的拍摄,一点一点展露上帝之城的真实面貌,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去了解这里的真实生活。“巴西环球报”为马丁开了一个专栏,不仅仅局限于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附近几个大型贫民窟,马丁的脚步都开始逐渐探访。这个专栏大受欢迎,引发了巴西国内的热烈讨论,这让“巴西环球报”的销量节节攀升,最近两周时间以来,长时间占据了巴西国内报纸销量冠军的宝座。
哈维尔却发现,巴西贫民窟的生活对于北美来说没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两个世界,他的报道开始逐渐朝“上帝之城”剧组的拍摄进程发展,着重体现出剧组在这里拍摄的情况和过程。一开始,哈维尔更多是以记者的视角去报道、去阐述;但很快,哈维尔就改变了角度,他更多是以一个普通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记录。
这是哈维尔多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了“记者”的身份,真正去享受报道真实、记录事实的快乐,这让他恍惚之间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哈维尔的这一举动意外地为博客吸引了目光,不仅因为哈维尔逐渐揭开了电影剧组的神秘面纱,还因为哈维尔彻底融入了“上帝之城”剧组,与这个独立剧组深入到贫民窟、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处理危机,展现出了“上帝之城”剧组内外的所有风采,还有巴西的异域风情。出人意料的是,巴西贫民窟的生活也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瞩目的视线。
在最开始的三天时间里,哈维尔的博客是没有任何访客的;在前十天,也仅仅只有数百人而已,冷清地几乎像是真正的日记——只有哈维尔自己和自己对话。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博客的浏览人数开始增多,在最近五天时间内迎来了大爆发,目前浏览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迹。
特别是三天前,为了纪念九一一事件,哈维尔专门撰稿表示了纪念,那篇日志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这也是哈维尔第一次真正深入“上帝之城”这部作... -->>
马丁把相机放到了一旁,凑过去看了一眼哈维尔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忍不住就感叹起来,“一百万阅读量?真是太疯狂了!”即使是眼睛看到了,出身于传统媒体的马丁也还是不敢相信,所谓的“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居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哈维尔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保存在电脑里,准备等回到家里,连接了网络之后再把今天的日记发送上去,脸上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笑容,“如果一个月前你告诉我,我的博客日记能够有十万人阅读,我会告诉你,你疯了。但……网络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不是吗?也许,千年虫没有毁灭世界,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个月前,哈维尔和马丁决定改变报道方向,对“上帝之城”进行跟踪报道,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贫民窟。
一如所料,“巴西环球报”十分爽快地就点头答应了这个提案,但是哈维尔的提案却直接就被“纽约时报”拒绝了。
一没有发生肢体冲突,二没有出现真正绑架,三剧组没有任何噱头看点,这几乎只能算是“一个美国剧组在片场与当地居民发成摩擦”的小事件,不要说“纽约时报”了,就连一些普通报纸都不愿意刊登。
哈维尔的直属编辑干脆利落地说到,“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之前,就不要妄想了。”
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哈维尔又提出了通过博客进行报道的提案,可惜的是还是被枪毙了,直属编辑给出的回答是,“你自己写着玩可以,挂‘纽约时报’外派记者的名号也是允许的,想要报纸帮你宣传或者是刊登之类的,那是不可能的。”
哈维尔一度已经决定要放弃了——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刊登的专题,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自主行为,这是一个看不到结果的死胡同。哈维尔不是刚刚出社会的愣头青,他不喜欢做白日梦。
可是,哈维尔脑海里又再一次浮现起兰斯那双摄人心魄的眸子,他有种奇怪的直觉,类似于记者的新闻直觉,又类似于神秘的第六感,他觉得自己应该撰写这个专题。因为即使他不写这个专题,他手头上目前也没有其他工作。
踌躇犹豫的最后,哈维尔做出了改变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通博客,无偿撰写“上帝之城”的拍摄日记。
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哈维尔和马丁的报道方向却发生了改变。
马丁还是按照原计划,逐渐深入剧组、深入贫民窟,通过剧组的拍摄,一点一点展露上帝之城的真实面貌,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去了解这里的真实生活。“巴西环球报”为马丁开了一个专栏,不仅仅局限于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附近几个大型贫民窟,马丁的脚步都开始逐渐探访。这个专栏大受欢迎,引发了巴西国内的热烈讨论,这让“巴西环球报”的销量节节攀升,最近两周时间以来,长时间占据了巴西国内报纸销量冠军的宝座。
哈维尔却发现,巴西贫民窟的生活对于北美来说没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两个世界,他的报道开始逐渐朝“上帝之城”剧组的拍摄进程发展,着重体现出剧组在这里拍摄的情况和过程。一开始,哈维尔更多是以记者的视角去报道、去阐述;但很快,哈维尔就改变了角度,他更多是以一个普通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记录。
这是哈维尔多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了“记者”的身份,真正去享受报道真实、记录事实的快乐,这让他恍惚之间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哈维尔的这一举动意外地为博客吸引了目光,不仅因为哈维尔逐渐揭开了电影剧组的神秘面纱,还因为哈维尔彻底融入了“上帝之城”剧组,与这个独立剧组深入到贫民窟、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处理危机,展现出了“上帝之城”剧组内外的所有风采,还有巴西的异域风情。出人意料的是,巴西贫民窟的生活也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瞩目的视线。
在最开始的三天时间里,哈维尔的博客是没有任何访客的;在前十天,也仅仅只有数百人而已,冷清地几乎像是真正的日记——只有哈维尔自己和自己对话。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博客的浏览人数开始增多,在最近五天时间内迎来了大爆发,目前浏览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迹。
特别是三天前,为了纪念九一一事件,哈维尔专门撰稿表示了纪念,那篇日志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这也是哈维尔第一次真正深入“上帝之城”这部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