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24章 斡旋
宝鼎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但这一次他不能主动陷入咸阳的风暴,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时机。
现在秦王政两次来书督促他返回咸阳,根本无视两人之间的十年之约,可见秦王政已经打算寻求妥协之策了,这位君王并不想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亲手葬送统一中土的大好时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难得抓到一次机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年武安君也是如此,可惜昭襄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两败俱伤,祸及王国。
然而今日的秦王政和昭襄王无法相提并论。当年的昭襄王之所以有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是因为他的威望和功勋,但今日的秦王政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在功勋上,都不能与昭襄王相比肩,所以在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看来,只要持续施压,秦王政必定屈服。
宝鼎已经等到了秦王政的妥协暗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至今没有妥协的意思,虽然王贲和熊炽都写来了书信,不过那主要是试探宝鼎的态度,如果老秦人和楚系要妥协,出面的应该是王翦和昌平君熊启。
“咸阳的事由咸阳人解决。”宝鼎沉默良久,终于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地方官员来说,我们的职责是保一方平安,是攻城略地,是把统一大业继续下去,其他的事,我们不要管,也没有资格参与。”
帐内的气氛骤然紧张。
宝鼎这句话的态度看上去不偏不倚,但仔细琢磨,不难品味出宝鼎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支持咸阳宫,支持秦王政。
咸阳危机发展到今天,风暴肆虐的方向始终是咸阳宫,是秦王政,是老嬴家。打击关东系也罢,逐客也罢,实际上都是老秦人和楚系用来胁迫咸阳宫的工具。此事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咸阳宫、秦王政和嬴姓王族,甚至连中枢的威信都将受到致命打击。
宝鼎是老嬴家的子孙,是宗室重臣,此时此刻,他理所当然要维护王室的利益。
宝鼎是这场风暴的关键所在,老秦人和楚系之所以敢不计代价地狂攻“咸阳宫”,就是因为宝鼎持续沉默。这种沉默可以理解为支持。从本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从宝鼎一贯坚持的原则出发,都可以佐证他的沉默就是支持。
宝鼎的个人实力至今已经足够强大,而且他坐镇中原,又有东南熊氏这个盟友,再加上河北的公子扶苏和王翦,江南的公子高和公子腾都与他利益一致,如果再加上隗氏和琴氏所控制的巴蜀的帮助,宝鼎一旦爆发,足以给咸阳宫以沉重打击,就算秦王政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宝鼎也可以以放弃中原和河北为代价,把秦王政的个人威信彻底摧毁,最终迫使秦王政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老秦人和楚系就等着宝鼎的爆发了,但他们心里非常忐忑,倒不是因为前车之鉴,而是因为宝鼎一旦爆发,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咸阳宫和秦王政,嬴姓宗室和大秦王国都将因此受到重创,而宝鼎所坚持的统一中土的理想会因此停滞甚至耽搁,这是宝鼎绝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所以老秦人和楚系在咸阳争斗陷入僵持之后,王贲和熊炽以书信试探,但宝鼎一直沉默,这让他们陷入了两难处境。
秦王政不想斗得两败俱伤,老秦人和楚系又何尝想斗得两败俱伤?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双方都没有了退却的余地,谁退却,谁就要惨遭另外一方的疯狂打击。
这时候,就需要宝鼎出面斡旋了。
斡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斡旋成功的基础是必须让斗争双方都能获得各自满意的结果,但就目前咸阳政局来说,根本找不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满意的妥协方案,这就是宝鼎迟迟不愿出面的重要原因。
现在,宝鼎终于开口说话了,而之所以说话,是因为楚国政局即将发生第二次巨变,一旦阳文君及其势力遭到血洗,楚系熊氏失去外援,对咸阳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那么咸阳风暴中僵持双方的心理都将产生重大变化,此消彼长之下,秦王政的态度会由妥协转向强硬,最终就算宝鼎出面支持老秦人和楚系,秦王政的屈服也是极其有限,宝鼎及其利益集团从这场风暴中所获得的利益也是微乎其微。
宝鼎不能保持沉默,必须开口说话了。
秦王政已经表达了妥协的意思,那么宝鼎一旦开口,他就要给老秦人和楚系施压,迫使他们也主动寻求妥协,从而让宝鼎能够尽快争取时间化解这场风暴,以期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宝鼎等到帐内众人把自己这句话“消化”之后,这才冷冷地扫视了众人一眼,“中原虽然摆脱了大饥荒的屠杀,但若想让中原人彻底解决饥饿问题,还要等到秋收之后,所以中原当前的重任就是确保秋收,为此,中原各军要尽快把主力集结于陶城和昌邑一线,全力防御齐国的攻击。”
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秋收之后,中原各郡马上调集地方军赶赴陶城和昌邑,代替中原主力镇戍中原,而中原主力则急速渡河北上赶赴呼沱水一线,参加中山大战。”接着他用力挥动手臂,大声说道,“大家以此策略商议具体方案,奏报咸阳。”
=
武烈侯对咸阳政局的态度第一时间传送到咸阳、河北和东南三地。
上将军王翦和昌平君熊启马上给宝鼎写信,请他出面斡旋,以免与咸阳斗得两败俱伤,最终一无所获。
如此一来,咸阳博弈双方都积极寻求妥协之策,宝鼎总算等到了出面斡旋的机会。
宝鼎考虑良久,拟定了一个斡旋方案。
秦王政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是挽救自己的威信,而挽救自己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统一战场上建功立业。只要他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四海,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他的威信将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巅峰高度。
为此,他需要赢得军队的支持,赢得将士们的信任,他需要与老秦人重建信任,而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给武安君白起翻案,为武安君昭雪沉冤。
当前宗室大量进入朝堂和军队,尤其武烈侯公子宝鼎更是功勋显赫,公子扶苏和公子高两位王子也是以弱冠之龄出镇地方,在前线冲锋陷阵。宗室的崛起不但在速度上惊人,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是有目共睹,这时候秦王政为武安君翻案,承认昭襄王所犯下的错误,不但无损于君王的颜面,无损于宗室的威望,反而有助于秦王政和老嬴家在大秦子民的心目中烙刻下公正无私的印记,这事实上可以让大秦王室赢得子民的信任和拥戴。
秦王政一旦下令给武安君白起昭雪沉冤,他首先便在这场争斗中的最后阶段赢得了主动权。
老秦人必然会做出回应,主动妥协。老秦人主动妥协了,楚系当然紧随其后,那么接下来的斡旋就有了很大的腾挪余地,双方都会选择更好更灵活的妥协方案。
宝鼎在此基础上,首先提议立储。如果能迫使秦王政在立储一事上做出承诺或者积极回应,那么本利益集团就算在这场斗争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秦王政不可能马上立储,这等于是“投降”,他不会答应,所以宝鼎拿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公子扶苏封君。... -->>
第324章 斡旋
宝鼎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但这一次他不能主动陷入咸阳的风暴,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时机。
现在秦王政两次来书督促他返回咸阳,根本无视两人之间的十年之约,可见秦王政已经打算寻求妥协之策了,这位君王并不想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亲手葬送统一中土的大好时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难得抓到一次机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年武安君也是如此,可惜昭襄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两败俱伤,祸及王国。
然而今日的秦王政和昭襄王无法相提并论。当年的昭襄王之所以有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是因为他的威望和功勋,但今日的秦王政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在功勋上,都不能与昭襄王相比肩,所以在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看来,只要持续施压,秦王政必定屈服。
宝鼎已经等到了秦王政的妥协暗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至今没有妥协的意思,虽然王贲和熊炽都写来了书信,不过那主要是试探宝鼎的态度,如果老秦人和楚系要妥协,出面的应该是王翦和昌平君熊启。
“咸阳的事由咸阳人解决。”宝鼎沉默良久,终于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地方官员来说,我们的职责是保一方平安,是攻城略地,是把统一大业继续下去,其他的事,我们不要管,也没有资格参与。”
帐内的气氛骤然紧张。
宝鼎这句话的态度看上去不偏不倚,但仔细琢磨,不难品味出宝鼎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支持咸阳宫,支持秦王政。
咸阳危机发展到今天,风暴肆虐的方向始终是咸阳宫,是秦王政,是老嬴家。打击关东系也罢,逐客也罢,实际上都是老秦人和楚系用来胁迫咸阳宫的工具。此事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咸阳宫、秦王政和嬴姓王族,甚至连中枢的威信都将受到致命打击。
宝鼎是老嬴家的子孙,是宗室重臣,此时此刻,他理所当然要维护王室的利益。
宝鼎是这场风暴的关键所在,老秦人和楚系之所以敢不计代价地狂攻“咸阳宫”,就是因为宝鼎持续沉默。这种沉默可以理解为支持。从本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从宝鼎一贯坚持的原则出发,都可以佐证他的沉默就是支持。
宝鼎的个人实力至今已经足够强大,而且他坐镇中原,又有东南熊氏这个盟友,再加上河北的公子扶苏和王翦,江南的公子高和公子腾都与他利益一致,如果再加上隗氏和琴氏所控制的巴蜀的帮助,宝鼎一旦爆发,足以给咸阳宫以沉重打击,就算秦王政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宝鼎也可以以放弃中原和河北为代价,把秦王政的个人威信彻底摧毁,最终迫使秦王政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老秦人和楚系就等着宝鼎的爆发了,但他们心里非常忐忑,倒不是因为前车之鉴,而是因为宝鼎一旦爆发,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咸阳宫和秦王政,嬴姓宗室和大秦王国都将因此受到重创,而宝鼎所坚持的统一中土的理想会因此停滞甚至耽搁,这是宝鼎绝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所以老秦人和楚系在咸阳争斗陷入僵持之后,王贲和熊炽以书信试探,但宝鼎一直沉默,这让他们陷入了两难处境。
秦王政不想斗得两败俱伤,老秦人和楚系又何尝想斗得两败俱伤?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双方都没有了退却的余地,谁退却,谁就要惨遭另外一方的疯狂打击。
这时候,就需要宝鼎出面斡旋了。
斡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斡旋成功的基础是必须让斗争双方都能获得各自满意的结果,但就目前咸阳政局来说,根本找不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满意的妥协方案,这就是宝鼎迟迟不愿出面的重要原因。
现在,宝鼎终于开口说话了,而之所以说话,是因为楚国政局即将发生第二次巨变,一旦阳文君及其势力遭到血洗,楚系熊氏失去外援,对咸阳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那么咸阳风暴中僵持双方的心理都将产生重大变化,此消彼长之下,秦王政的态度会由妥协转向强硬,最终就算宝鼎出面支持老秦人和楚系,秦王政的屈服也是极其有限,宝鼎及其利益集团从这场风暴中所获得的利益也是微乎其微。
宝鼎不能保持沉默,必须开口说话了。
秦王政已经表达了妥协的意思,那么宝鼎一旦开口,他就要给老秦人和楚系施压,迫使他们也主动寻求妥协,从而让宝鼎能够尽快争取时间化解这场风暴,以期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宝鼎等到帐内众人把自己这句话“消化”之后,这才冷冷地扫视了众人一眼,“中原虽然摆脱了大饥荒的屠杀,但若想让中原人彻底解决饥饿问题,还要等到秋收之后,所以中原当前的重任就是确保秋收,为此,中原各军要尽快把主力集结于陶城和昌邑一线,全力防御齐国的攻击。”
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秋收之后,中原各郡马上调集地方军赶赴陶城和昌邑,代替中原主力镇戍中原,而中原主力则急速渡河北上赶赴呼沱水一线,参加中山大战。”接着他用力挥动手臂,大声说道,“大家以此策略商议具体方案,奏报咸阳。”
=
武烈侯对咸阳政局的态度第一时间传送到咸阳、河北和东南三地。
上将军王翦和昌平君熊启马上给宝鼎写信,请他出面斡旋,以免与咸阳斗得两败俱伤,最终一无所获。
如此一来,咸阳博弈双方都积极寻求妥协之策,宝鼎总算等到了出面斡旋的机会。
宝鼎考虑良久,拟定了一个斡旋方案。
秦王政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是挽救自己的威信,而挽救自己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统一战场上建功立业。只要他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四海,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他的威信将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巅峰高度。
为此,他需要赢得军队的支持,赢得将士们的信任,他需要与老秦人重建信任,而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给武安君白起翻案,为武安君昭雪沉冤。
当前宗室大量进入朝堂和军队,尤其武烈侯公子宝鼎更是功勋显赫,公子扶苏和公子高两位王子也是以弱冠之龄出镇地方,在前线冲锋陷阵。宗室的崛起不但在速度上惊人,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是有目共睹,这时候秦王政为武安君翻案,承认昭襄王所犯下的错误,不但无损于君王的颜面,无损于宗室的威望,反而有助于秦王政和老嬴家在大秦子民的心目中烙刻下公正无私的印记,这事实上可以让大秦王室赢得子民的信任和拥戴。
秦王政一旦下令给武安君白起昭雪沉冤,他首先便在这场争斗中的最后阶段赢得了主动权。
老秦人必然会做出回应,主动妥协。老秦人主动妥协了,楚系当然紧随其后,那么接下来的斡旋就有了很大的腾挪余地,双方都会选择更好更灵活的妥协方案。
宝鼎在此基础上,首先提议立储。如果能迫使秦王政在立储一事上做出承诺或者积极回应,那么本利益集团就算在这场斗争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秦王政不可能马上立储,这等于是“投降”,他不会答应,所以宝鼎拿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公子扶苏封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