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福临凝望着御阶之下一言不发,看似沉思,实际上是在无限惆怅得回忆着刘昌的过往今夕。这种反常的举动,让此时的位育宫再次陷入了一种杂乱无章的局面——
老头子刘昌气喘吁吁坐在那里揉着脑袋上的淤青,嘴里却还是喋喋不休念叨着什么“切勿将郑芝龙放虎归山、以免留下后患”的哀怨;
太监头子吴良辅也不敢回归本位,只好护持在刘昌周围,生怕他再以头抢地,还一边招呼站的远一点的内侍赶紧去传当值的太医到殿外待命;
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互相游说、大声争执着。不过却不是以满汉划分阵营,而是分成了以觉罗巴哈纳为首的“刘昌派”,极力附和不能重用郑芝龙的观点,以及以兵部尚书噶达浑为首的“玄烨派”,从玄烨济世安邦的角度力挺郑芝龙出任船队主官。
觉罗巴哈纳周围,跟随着三等候、内大臣吴拜,兵部左侍郎觉罗科尔昆,还有工部尚书郭科等,合起来是四人。
噶达浑阵营稍显“庞大”,聚拢着明安达礼、觉罗郎球、恩格德、图海、折库讷等五位满臣,以及户部戴明说、礼部胡世安两位汉臣,加起来足有八人。
不过,还有几位一言不发、稳坐钓鱼台的:汤若望、李际期、卫周祚,甚至包括小玄烨!
不是弘毅参悟明白自己一派“势力”强大到稳操胜券、以退为进,也不是忌惮成为“意见领袖”而被他人猜忌防范、故意退避三舍。真实的原因,是他在分析皇帝此时的表现,顾不上参与下面热闹非凡的争辩——
福临正值壮年,才思敏捷、手段颇佳,今天下午开会以来更是老道持重,表现出了极强的施政能力和水平,可为什么现在却陷入沉思、一言不发呢?
别人不敢盯着皇帝猛看,可小家伙不存在这种顾虑。于是,弘毅肆无忌惮盯着福临,希望从他的脸上找到刚才这好长一段时间沉默的原因。终于。一个细节被有心的小贝勒爷发现:
再生爹此时的眼神虽然深邃。却是目不转睛,就连一丝变化也不曾有过!再顺着眼光望去,最终却落在了刘昌脚下的那一片“金砖”之上,而且一动不动。任凭站在上面的刘昌老头如何大呼小叫、蹦蹦跳跳。皇帝的目光只是专注在那一尺见方的地砖上。未曾有些许飘逸闪烁!
原来,福临根本没有看任何人、任何物,只是在出神!
弄了半天。底下人吵翻了天,皇帝陛下却神游四海去了!——不对!以福临的作风,不至于主持会议的时候开小差吧?但看这架势,又的确是走神的样子!——为何走神?刘昌一番惊世骇俗的评论,应该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呀,怎么会让你走神?难道……是因为刘昌这个人他自己!弘毅也是一番冥思苦想之后,终于勉强得出这个结论。
既然事出有因,可不可以好好发挥一下,为我所用呢?而且运作得好,眼前大臣的意见对立,也会被自己烟消云散的!
“皇阿玛……皇阿玛……”趁着御阶之下吵吵闹闹的高分贝烘托,弘毅轻声呼唤福临。
……没有反应,福临走神走得很投入。
“皇阿玛!”弘毅不得不提高一点声调,却还局限在两人之间。
“啊?哦……”福临终于被儿子从思绪万千中拉了出来。他生怕大臣和儿子看出自己不合时宜的走神了,接着说道:
“玄烨所言有理!”因为玄烨的呼唤,是他“清醒”之后听到的第一声,故而有此一出。
弘毅十分敬佩顺治朝的这帮子高级官僚们:任凭谁,刚才都是在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的,而且声声交错、此起彼伏。但皇上一言既出,尽管声调不高,却都听得清楚明白一般,立即闭了嘴巴,恭然肃立。可见,即使是在争论不休,每个人都还是在小心留意皇帝的一举一动的。
只不过,刚才小贝勒爷明明也是一言不发,“所言有理”从何而来?这也不怕,自然有高招应对——
“吾皇圣明!”在郭科的引领下,众人都是急忙施礼,称颂皇上的英明神武。甭管皇帝说了啥,都对!不对也对!
就连卖力折腾的刘昌,此时也不得不暂时消停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跟着颂唱——
明明小贝勒刚才片字未出,“理”从何来?难道是说皇帝赞同他的意见,还是要让同安王出海?其实他出不出海与我何干?我只要做个忠贞不二的直臣就好了,无论何事何时,任何决策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偏差的!我只要抓住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引经据典无限放大一番,就能收到奇效!所以,只要有汉臣提出具体意见,我就给你来个“忠言逆耳”,和谁也不搭界,这“徇党负恩”的罪名早晚也就会被反正的!只不过现在这情形,我刘昌是穷追猛打、继续“死谏”,还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呢?这是一个问题……刘昌一时踌躇,举棋不定。
“刘昌所言,也有些道理。只是……”福临发现对面的刘昌进退两难的样子,又想起刚才自己回忆起的点点滴滴、他的种种功劳,忍不住也好言安慰。
“皇阿玛,刘大人深谋远虑、直言不讳,虽然言之过重、有失偏颇,却也出自肺腑、忠心可嘉。儿臣以为,应该嘉赏。”弘毅终于开口了,初衷就是点拨一下钻了牛角尖的刘昌。
“哦?嗯……”福临有些没弄明白——他刘昌是在反驳你的提议,你却要嘉赏他?
“皇阿玛,儿臣与刘昌刘大人素未交往。今日御前会议才得以相识。刘大人对前朝旧事言之有物、如数家珍,玄烨佩服不已!”弘毅一边说,一边对台阶下感恩戴德、施以全礼的刘昌还个半礼。
“但儿臣以为,我朝龙兴关外、定鼎中原,依仗的正是满汉一家的国策。前明失国断续、江山崩坏,也恰恰是因为君臣猜忌、臣僚掣肘,才使得民不聊生、无以为继,故而李闯、张顺等贼子乘势作乱,败坏社稷。”此言一出,满蒙大臣纷纷点头。汉臣儒士不禁默然。
“前明岂无能士?在座的各位许多都是前明干员。可有几位得到明主眷顾、得以一展才华?如今在我朝,哪一位不是高官得坐、深得圣眷?其中何因?”做过副处长的弘毅很知道领导训话的精要,其中之一... -->>
皇帝福临凝望着御阶之下一言不发,看似沉思,实际上是在无限惆怅得回忆着刘昌的过往今夕。这种反常的举动,让此时的位育宫再次陷入了一种杂乱无章的局面——
老头子刘昌气喘吁吁坐在那里揉着脑袋上的淤青,嘴里却还是喋喋不休念叨着什么“切勿将郑芝龙放虎归山、以免留下后患”的哀怨;
太监头子吴良辅也不敢回归本位,只好护持在刘昌周围,生怕他再以头抢地,还一边招呼站的远一点的内侍赶紧去传当值的太医到殿外待命;
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互相游说、大声争执着。不过却不是以满汉划分阵营,而是分成了以觉罗巴哈纳为首的“刘昌派”,极力附和不能重用郑芝龙的观点,以及以兵部尚书噶达浑为首的“玄烨派”,从玄烨济世安邦的角度力挺郑芝龙出任船队主官。
觉罗巴哈纳周围,跟随着三等候、内大臣吴拜,兵部左侍郎觉罗科尔昆,还有工部尚书郭科等,合起来是四人。
噶达浑阵营稍显“庞大”,聚拢着明安达礼、觉罗郎球、恩格德、图海、折库讷等五位满臣,以及户部戴明说、礼部胡世安两位汉臣,加起来足有八人。
不过,还有几位一言不发、稳坐钓鱼台的:汤若望、李际期、卫周祚,甚至包括小玄烨!
不是弘毅参悟明白自己一派“势力”强大到稳操胜券、以退为进,也不是忌惮成为“意见领袖”而被他人猜忌防范、故意退避三舍。真实的原因,是他在分析皇帝此时的表现,顾不上参与下面热闹非凡的争辩——
福临正值壮年,才思敏捷、手段颇佳,今天下午开会以来更是老道持重,表现出了极强的施政能力和水平,可为什么现在却陷入沉思、一言不发呢?
别人不敢盯着皇帝猛看,可小家伙不存在这种顾虑。于是,弘毅肆无忌惮盯着福临,希望从他的脸上找到刚才这好长一段时间沉默的原因。终于。一个细节被有心的小贝勒爷发现:
再生爹此时的眼神虽然深邃。却是目不转睛,就连一丝变化也不曾有过!再顺着眼光望去,最终却落在了刘昌脚下的那一片“金砖”之上,而且一动不动。任凭站在上面的刘昌老头如何大呼小叫、蹦蹦跳跳。皇帝的目光只是专注在那一尺见方的地砖上。未曾有些许飘逸闪烁!
原来,福临根本没有看任何人、任何物,只是在出神!
弄了半天。底下人吵翻了天,皇帝陛下却神游四海去了!——不对!以福临的作风,不至于主持会议的时候开小差吧?但看这架势,又的确是走神的样子!——为何走神?刘昌一番惊世骇俗的评论,应该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呀,怎么会让你走神?难道……是因为刘昌这个人他自己!弘毅也是一番冥思苦想之后,终于勉强得出这个结论。
既然事出有因,可不可以好好发挥一下,为我所用呢?而且运作得好,眼前大臣的意见对立,也会被自己烟消云散的!
“皇阿玛……皇阿玛……”趁着御阶之下吵吵闹闹的高分贝烘托,弘毅轻声呼唤福临。
……没有反应,福临走神走得很投入。
“皇阿玛!”弘毅不得不提高一点声调,却还局限在两人之间。
“啊?哦……”福临终于被儿子从思绪万千中拉了出来。他生怕大臣和儿子看出自己不合时宜的走神了,接着说道:
“玄烨所言有理!”因为玄烨的呼唤,是他“清醒”之后听到的第一声,故而有此一出。
弘毅十分敬佩顺治朝的这帮子高级官僚们:任凭谁,刚才都是在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的,而且声声交错、此起彼伏。但皇上一言既出,尽管声调不高,却都听得清楚明白一般,立即闭了嘴巴,恭然肃立。可见,即使是在争论不休,每个人都还是在小心留意皇帝的一举一动的。
只不过,刚才小贝勒爷明明也是一言不发,“所言有理”从何而来?这也不怕,自然有高招应对——
“吾皇圣明!”在郭科的引领下,众人都是急忙施礼,称颂皇上的英明神武。甭管皇帝说了啥,都对!不对也对!
就连卖力折腾的刘昌,此时也不得不暂时消停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跟着颂唱——
明明小贝勒刚才片字未出,“理”从何来?难道是说皇帝赞同他的意见,还是要让同安王出海?其实他出不出海与我何干?我只要做个忠贞不二的直臣就好了,无论何事何时,任何决策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偏差的!我只要抓住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引经据典无限放大一番,就能收到奇效!所以,只要有汉臣提出具体意见,我就给你来个“忠言逆耳”,和谁也不搭界,这“徇党负恩”的罪名早晚也就会被反正的!只不过现在这情形,我刘昌是穷追猛打、继续“死谏”,还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呢?这是一个问题……刘昌一时踌躇,举棋不定。
“刘昌所言,也有些道理。只是……”福临发现对面的刘昌进退两难的样子,又想起刚才自己回忆起的点点滴滴、他的种种功劳,忍不住也好言安慰。
“皇阿玛,刘大人深谋远虑、直言不讳,虽然言之过重、有失偏颇,却也出自肺腑、忠心可嘉。儿臣以为,应该嘉赏。”弘毅终于开口了,初衷就是点拨一下钻了牛角尖的刘昌。
“哦?嗯……”福临有些没弄明白——他刘昌是在反驳你的提议,你却要嘉赏他?
“皇阿玛,儿臣与刘昌刘大人素未交往。今日御前会议才得以相识。刘大人对前朝旧事言之有物、如数家珍,玄烨佩服不已!”弘毅一边说,一边对台阶下感恩戴德、施以全礼的刘昌还个半礼。
“但儿臣以为,我朝龙兴关外、定鼎中原,依仗的正是满汉一家的国策。前明失国断续、江山崩坏,也恰恰是因为君臣猜忌、臣僚掣肘,才使得民不聊生、无以为继,故而李闯、张顺等贼子乘势作乱,败坏社稷。”此言一出,满蒙大臣纷纷点头。汉臣儒士不禁默然。
“前明岂无能士?在座的各位许多都是前明干员。可有几位得到明主眷顾、得以一展才华?如今在我朝,哪一位不是高官得坐、深得圣眷?其中何因?”做过副处长的弘毅很知道领导训话的精要,其中之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