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宋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是!陛下,也合该这伙贼寇倒霉,那夏津自古便是尚武之乡,尤其治下有一徐家庄,更是了得,庄中汉子都是武艺高强之辈。陛下,不知对徐彰此人,还有印象么?”蔡攸问道。
道君皇帝不假思索:“没有。”
蔡攸讨了个没趣,继续说道:“那徐彰乃西军猛将,原为种谔部下,党项人畏之如虎,以禁军都虞侯致仕。当时,臣还上奏挽留。”这虽然是实话,但当时徐太公得罪了童贯心腹,童贯向蔡京打了招呼,蔡京又向高俅施压,才逼得徐太公上表引退。蔡攸那时,已与其父不合,你赞同的,我都反对,你反对的,我都赞成。所以,才上了一本,要求留用。
听他这么一说,赵佶似乎有些印象了:“然后呢?”
“那徐彰虽然致仕,可其忠君忧民之心未尝懈怠。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材,长子受恩荫,在禁军中任职。次子虽然年少,却是个有勇有谋的少年才俊,贼寇兵临徐家庄,派人索要钱粮牛马,否则便要屠尽全庄,一个不留!”蔡攸说到此处,有意的停顿下来。
“岂有此理!天下,乃朕之天下!岂容反贼猖狂!”果然,赵佶大怒,手中奏章掷飞出去,吓得内侍一溜小跑过去捡了回来。
“正是如此!那庄户人家,都胆小怕事,惟独这个徐彰次子,严词拒绝!当场斩杀贼使,在保正,勇头逃跑的情况下,聚集庄中少年后生,巧施妙计,全歼来袭贼人。又虚张声势,吓退围攻夏津县的贼兵主力,其兄正在守城,两兄弟里应外合,这才有了此次大胜!”蔡攸说得眉飞色舞,兴高彩烈。赵佶听得频频颔首,心里稍宽。
“陛下,臣自前线回京后,收到军报,便一再嘱咐地方。朝廷兵力有限,一定要征召民间勇武敢战之士,保卫桑梓。这夏津知县明显贯彻领会了朝廷的用意,这才让徐彰的两个儿子,有了用武之地。”蔡攸之话,第一表明此次剿贼获胜,是自己的方针正确,首功嘛,当然是自己的。第二捎带上了自己的爪牙,便是那夏津知县。徐胜徐卫两兄弟的功劳,居然成了在他的精神指导下,在夏津知县的具体落实下才取得的。
赵佶又从内侍手中取过奏章似要翻看,却提不起兴致,随口问了一句:“那徐彰次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
“呃,姓名不太清楚,年纪想来不大。”蔡攸早就看过奏章,大名知府的上奏中,对徐胜徐卫两兄弟是一笔带过。济南知府的奏章中,却用了五六十个字专门讲述徐卫指挥作战的经历,荐才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时,他见皇帝似乎没有兴趣审阅奏章,刻意隐下徐卫的姓名。他当年在皇帝还是端王时,便时常借着各种机会与之巧遇,后来端王问了一句“此人是谁?”,受了他不少好处的内侍应了一句“蔡攸”,就这么地,让端王留下了印象,他才有了今天。徐卫与他非亲非故,没理由白帮这个忙。
大宋立国以来,又特别是近几十年,刁民造反不在少数。若是往常,剿灭几千贼寇这种事,根本报不到皇帝面前。这次,蔡攸之所以大报特报,甚至专门讲述战斗经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攻辽大败之后,皇帝需要一场胜利来使龙颜大悦,他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自己的地位。
照眼下情况来看,这个目的,似乎到达了。
“官军以优势兵力进攻日薄西山的契丹人,被打得大败而回;这些乡野少年聚在一堆,却能击溃数千残暴横行的贼寇,你既掌枢密院,想过其中的道理么?”良久,赵佶问道。
蔡攸一时为之语塞,讪讪道:“臣愚钝,请陛下训示。”
“官军缺的,便是这敢战之心!想那徐……徐什么?”皇帝又一次问出这个问题。
蔡攸装傻充愣:“徐彰。”
“朕问的是他那次子姓……罢了,那徐彰次子,即便出身行伍世家,受其父熏陶,但一未从军,二未上阵,凭着保卫桑梓的决心,击溃强敌,这种敢战之心,正是官军所缺乏的。枢密院和三衙,都得重视这个问题。”赵佶训诫道。
蔡攸连声称是,赵佶顿了顿,突然问道:“居安,你快五十了吧?”
“回陛下,臣今年四十有八。”听皇帝突然称起自己的表字,还问自己的年龄,蔡攸心头一阵狂喜。今天这番表功,看来是起作用了!
“嗯。”道君皇帝点了一下头,继而说道:“退下吧,有功之人,该赏则赏,国家多事之秋,需当君臣一体,百姓同心,才能共渡时艰。”
蔡攸应下,拜辞皇帝,正当离开,忽听又背后响起同一个问题:“那个徐彰次子……”
蔡攸仍旧不答,回首躬身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像徐彰次子这般的年轻人,应当给其机会多多磨练,若真有才干,可酌情任用,甚至破格提拔,为国储才啊。”
正是!陛下,也合该这伙贼寇倒霉,那夏津自古便是尚武之乡,尤其治下有一徐家庄,更是了得,庄中汉子都是武艺高强之辈。陛下,不知对徐彰此人,还有印象么?”蔡攸问道。
道君皇帝不假思索:“没有。”
蔡攸讨了个没趣,继续说道:“那徐彰乃西军猛将,原为种谔部下,党项人畏之如虎,以禁军都虞侯致仕。当时,臣还上奏挽留。”这虽然是实话,但当时徐太公得罪了童贯心腹,童贯向蔡京打了招呼,蔡京又向高俅施压,才逼得徐太公上表引退。蔡攸那时,已与其父不合,你赞同的,我都反对,你反对的,我都赞成。所以,才上了一本,要求留用。
听他这么一说,赵佶似乎有些印象了:“然后呢?”
“那徐彰虽然致仕,可其忠君忧民之心未尝懈怠。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材,长子受恩荫,在禁军中任职。次子虽然年少,却是个有勇有谋的少年才俊,贼寇兵临徐家庄,派人索要钱粮牛马,否则便要屠尽全庄,一个不留!”蔡攸说到此处,有意的停顿下来。
“岂有此理!天下,乃朕之天下!岂容反贼猖狂!”果然,赵佶大怒,手中奏章掷飞出去,吓得内侍一溜小跑过去捡了回来。
“正是如此!那庄户人家,都胆小怕事,惟独这个徐彰次子,严词拒绝!当场斩杀贼使,在保正,勇头逃跑的情况下,聚集庄中少年后生,巧施妙计,全歼来袭贼人。又虚张声势,吓退围攻夏津县的贼兵主力,其兄正在守城,两兄弟里应外合,这才有了此次大胜!”蔡攸说得眉飞色舞,兴高彩烈。赵佶听得频频颔首,心里稍宽。
“陛下,臣自前线回京后,收到军报,便一再嘱咐地方。朝廷兵力有限,一定要征召民间勇武敢战之士,保卫桑梓。这夏津知县明显贯彻领会了朝廷的用意,这才让徐彰的两个儿子,有了用武之地。”蔡攸之话,第一表明此次剿贼获胜,是自己的方针正确,首功嘛,当然是自己的。第二捎带上了自己的爪牙,便是那夏津知县。徐胜徐卫两兄弟的功劳,居然成了在他的精神指导下,在夏津知县的具体落实下才取得的。
赵佶又从内侍手中取过奏章似要翻看,却提不起兴致,随口问了一句:“那徐彰次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
“呃,姓名不太清楚,年纪想来不大。”蔡攸早就看过奏章,大名知府的上奏中,对徐胜徐卫两兄弟是一笔带过。济南知府的奏章中,却用了五六十个字专门讲述徐卫指挥作战的经历,荐才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时,他见皇帝似乎没有兴趣审阅奏章,刻意隐下徐卫的姓名。他当年在皇帝还是端王时,便时常借着各种机会与之巧遇,后来端王问了一句“此人是谁?”,受了他不少好处的内侍应了一句“蔡攸”,就这么地,让端王留下了印象,他才有了今天。徐卫与他非亲非故,没理由白帮这个忙。
大宋立国以来,又特别是近几十年,刁民造反不在少数。若是往常,剿灭几千贼寇这种事,根本报不到皇帝面前。这次,蔡攸之所以大报特报,甚至专门讲述战斗经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攻辽大败之后,皇帝需要一场胜利来使龙颜大悦,他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自己的地位。
照眼下情况来看,这个目的,似乎到达了。
“官军以优势兵力进攻日薄西山的契丹人,被打得大败而回;这些乡野少年聚在一堆,却能击溃数千残暴横行的贼寇,你既掌枢密院,想过其中的道理么?”良久,赵佶问道。
蔡攸一时为之语塞,讪讪道:“臣愚钝,请陛下训示。”
“官军缺的,便是这敢战之心!想那徐……徐什么?”皇帝又一次问出这个问题。
蔡攸装傻充愣:“徐彰。”
“朕问的是他那次子姓……罢了,那徐彰次子,即便出身行伍世家,受其父熏陶,但一未从军,二未上阵,凭着保卫桑梓的决心,击溃强敌,这种敢战之心,正是官军所缺乏的。枢密院和三衙,都得重视这个问题。”赵佶训诫道。
蔡攸连声称是,赵佶顿了顿,突然问道:“居安,你快五十了吧?”
“回陛下,臣今年四十有八。”听皇帝突然称起自己的表字,还问自己的年龄,蔡攸心头一阵狂喜。今天这番表功,看来是起作用了!
“嗯。”道君皇帝点了一下头,继而说道:“退下吧,有功之人,该赏则赏,国家多事之秋,需当君臣一体,百姓同心,才能共渡时艰。”
蔡攸应下,拜辞皇帝,正当离开,忽听又背后响起同一个问题:“那个徐彰次子……”
蔡攸仍旧不答,回首躬身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像徐彰次子这般的年轻人,应当给其机会多多磨练,若真有才干,可酌情任用,甚至破格提拔,为国储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