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文网 www.zw39.com,筝歌(清穿皇太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辽帝业尽赐与金。天赐之地,大辽岂能复行乎?再者,金为天子,元□□系金之属国也。元□□一向虔诚朝贡,而金永吉帝不道。仅观其容色即欲杀之,兵端遂起。天谴金国,以金之西地赐於元。元□□遣使议和
乃为金羁留,以解庆城之围。俟修葺坚固,释使臣还,以骄言而败和好。天以金国汗业赐於大元。天赐之地,金岂能复得乎?大元之脱欢铁木尔帝云,我为天下主,谁能奈我何。悖逆不道,天鉴其过,国中盗贼刀兵蜂起其政业为朱(明)太-祖所取也。今若蒙古向索其失地,尔肯给还乎?所得之地,除小民之骨骸外,岂无汗及诸贝勒之填墓耶?彼等皆欲复得,安能如愿耶?我向以忠心相处,而万历帝不容,无故欲伐我,与前辙有何异哉!尔国官员文士,均可向尔帝进谏也。承蒙天恩,为一国之君。尔等不纳我言,高视尔帝如在天上,内臣等则自视其身若神,以不可奏闻於帝,亦不合众臣之意为辞,不令我信使直达京城而遗还之,竟达两载。较之大辽欺金殆有甚哉。此亦天理耳!我岂能强令修好耶?
复书致谢。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虽不议和,然犹待我使臣并遣之还。持此致谢。
意思是:你的意思是要我归还辽东土地?这里地盘是我打下来的,上天赐予我的,所以我是不会归还的。然后讲了一大通辽金元的历史,意思明朝不和我议和也会有辽金元的下场。你们看不起我,连议和的事也以不能奏给皇帝,大臣们不同意为由不肯上奏给朝廷,你欺人太甚,既然你不想和谈我也不会再强求了。最后还是感谢一下你把使者送回来了。
崇祯2年7月16日,袁崇焕回信:
十六日,赵登科赍书至。书云: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复书於汗陛下。遗来使赍复书二函还。今观赵登科复来之信,始知汗顺天造福之善心。所谓人言何足信,军机大事,
外人何以得知者,唯汗扪心自问,乃以副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两国兴衰均在於天,虚假何用?唯十载军旅,欲一旦罢之,虽奋力为之,亦非三四人所能胜任,及三言两语所能了结者也。总之,在於汗之心矣。白喇嘛曾见我两次。请再思之。
意思你不要听信传言,我没有骗你,和谈是大事,不是三言两语能了结的,总之你要相信我,大家慢慢谈。
崇祯2年7月18日,皇太极又写了一封给明朝朝廷的信:
十八日,遣赵登科致书云: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诸臣。我欲息兵以享太平,曾屈尊遣使议和。据闻王兵部、孙道员愿争战而不愿和好等语。尔等洵属忧国之臣,如古之张良,陈平及诸葛亮、周瑜,文武双全,出而为将能御敌,其入而为拍能治民。则尔等之言为是也,不然,则兴兵致讨,军士被杀,人民被掠,尔等出而不战,袖手坐观;我欲修好,尔复败和议,不
念将士军民之死伤,更出大言,战争不息,则兵并非易事也。尔若欲和好而我不从,致起兵端,我民被诛,则非尔诛之,乃我自诛者也。我若欲和好,而尔不从,致起兵端,尔民被诛则并非我诛之,乃尔自诛之也。我诚心和好,尔自大不从,谅天亦鉴之,人亦闻之矣!
皇太极已经认定和谈没有指望了,于是说你们不愿意谈那就打,打起来吃了亏也是你们自找的。
随后双方就再也没有书信往来了。《满文老档》的记载也就直接从7月跳到了10月,10月后皇太极率军到了蒙古汇合蒙古诸部入侵明朝。
双方和谈从正月持续到7月,其中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了5封信,给明朝大臣们写了2封
袁崇焕回了3封。7月最后一封信中皇太极已经认定和谈没有指望于是开始实施绕道蒙古进攻明朝的计划,10月攻进长城。当然也有可能皇太极原本就没有打算和谈,他写这么多信也是为了麻痹对方为进攻做准备。
不过我个人倾向于前者,皇太极是有和谈意图的(但是我可以肯定袁崇焕是没有和谈诚意的,一切都是为了拖时间为进攻做准备)。包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真正决定入主中原的是多尔衮。因为□□哈赤和皇太极都吸取了辽金元的教训,辽金元开国之初军队战斗力很强,入主中原以后军队战斗力马上衰弱,然后被另外一群从大山或草原来的游牧民灭了。所以□□哈赤和皇太极的打算都是占领一块地盘,远离中原避免被过度汉化,保持自己军队战斗力的强大,又通过和谈狠狠的敲明朝一笔。
辽帝业尽赐与金。天赐之地,大辽岂能复行乎?再者,金为天子,元□□系金之属国也。元□□一向虔诚朝贡,而金永吉帝不道。仅观其容色即欲杀之,兵端遂起。天谴金国,以金之西地赐於元。元□□遣使议和
乃为金羁留,以解庆城之围。俟修葺坚固,释使臣还,以骄言而败和好。天以金国汗业赐於大元。天赐之地,金岂能复得乎?大元之脱欢铁木尔帝云,我为天下主,谁能奈我何。悖逆不道,天鉴其过,国中盗贼刀兵蜂起其政业为朱(明)太-祖所取也。今若蒙古向索其失地,尔肯给还乎?所得之地,除小民之骨骸外,岂无汗及诸贝勒之填墓耶?彼等皆欲复得,安能如愿耶?我向以忠心相处,而万历帝不容,无故欲伐我,与前辙有何异哉!尔国官员文士,均可向尔帝进谏也。承蒙天恩,为一国之君。尔等不纳我言,高视尔帝如在天上,内臣等则自视其身若神,以不可奏闻於帝,亦不合众臣之意为辞,不令我信使直达京城而遗还之,竟达两载。较之大辽欺金殆有甚哉。此亦天理耳!我岂能强令修好耶?
复书致谢。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虽不议和,然犹待我使臣并遣之还。持此致谢。
意思是:你的意思是要我归还辽东土地?这里地盘是我打下来的,上天赐予我的,所以我是不会归还的。然后讲了一大通辽金元的历史,意思明朝不和我议和也会有辽金元的下场。你们看不起我,连议和的事也以不能奏给皇帝,大臣们不同意为由不肯上奏给朝廷,你欺人太甚,既然你不想和谈我也不会再强求了。最后还是感谢一下你把使者送回来了。
崇祯2年7月16日,袁崇焕回信:
十六日,赵登科赍书至。书云: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复书於汗陛下。遗来使赍复书二函还。今观赵登科复来之信,始知汗顺天造福之善心。所谓人言何足信,军机大事,
外人何以得知者,唯汗扪心自问,乃以副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两国兴衰均在於天,虚假何用?唯十载军旅,欲一旦罢之,虽奋力为之,亦非三四人所能胜任,及三言两语所能了结者也。总之,在於汗之心矣。白喇嘛曾见我两次。请再思之。
意思你不要听信传言,我没有骗你,和谈是大事,不是三言两语能了结的,总之你要相信我,大家慢慢谈。
崇祯2年7月18日,皇太极又写了一封给明朝朝廷的信:
十八日,遣赵登科致书云: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诸臣。我欲息兵以享太平,曾屈尊遣使议和。据闻王兵部、孙道员愿争战而不愿和好等语。尔等洵属忧国之臣,如古之张良,陈平及诸葛亮、周瑜,文武双全,出而为将能御敌,其入而为拍能治民。则尔等之言为是也,不然,则兴兵致讨,军士被杀,人民被掠,尔等出而不战,袖手坐观;我欲修好,尔复败和议,不
念将士军民之死伤,更出大言,战争不息,则兵并非易事也。尔若欲和好而我不从,致起兵端,我民被诛,则非尔诛之,乃我自诛者也。我若欲和好,而尔不从,致起兵端,尔民被诛则并非我诛之,乃尔自诛之也。我诚心和好,尔自大不从,谅天亦鉴之,人亦闻之矣!
皇太极已经认定和谈没有指望了,于是说你们不愿意谈那就打,打起来吃了亏也是你们自找的。
随后双方就再也没有书信往来了。《满文老档》的记载也就直接从7月跳到了10月,10月后皇太极率军到了蒙古汇合蒙古诸部入侵明朝。
双方和谈从正月持续到7月,其中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了5封信,给明朝大臣们写了2封
袁崇焕回了3封。7月最后一封信中皇太极已经认定和谈没有指望于是开始实施绕道蒙古进攻明朝的计划,10月攻进长城。当然也有可能皇太极原本就没有打算和谈,他写这么多信也是为了麻痹对方为进攻做准备。
不过我个人倾向于前者,皇太极是有和谈意图的(但是我可以肯定袁崇焕是没有和谈诚意的,一切都是为了拖时间为进攻做准备)。包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真正决定入主中原的是多尔衮。因为□□哈赤和皇太极都吸取了辽金元的教训,辽金元开国之初军队战斗力很强,入主中原以后军队战斗力马上衰弱,然后被另外一群从大山或草原来的游牧民灭了。所以□□哈赤和皇太极的打算都是占领一块地盘,远离中原避免被过度汉化,保持自己军队战斗力的强大,又通过和谈狠狠的敲明朝一笔。